英国科学院院长亚当·罗伯茨教授在2012年11月召开的北京论坛上提出了一个颇值得深思的观点,他说,大学教育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明了“什么是真正新的”和“什么只是看起来是新的”。言外之意是我们这个时代并非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富有变化性,了解变化固然是学习的要义,但了解变化背后的“不变”或相对稳定的力量,也是相当重要甚或更加重要的。正所谓“编新”也要“述旧”,要学习“新知”,更要站在新的立场上去理解“旧识”。这一观念不仅适用于大学教育,可能更适用于正处在新媒体冲击下的传统新闻领域。 两年前,当微博刚刚显示出它的影响力,并获得一片惊讶赞叹的时候,笔者曾写过一篇小文章,题目有点儿戏谑,叫《微博这点事》。当然,微博作为一种发展极快的新的传播载体完全应当被严肃地对待和研究,因为它确实体现了很多新的理念,比如适度的交往距离、对碎片时间的利用、片段化的文本、裂变式扩散和兼容开放的平台设计等。这些不同于以往的特性,使得微博迅速崛起,成为Web2.0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最耀眼的明星。但即便是在目睹了2011年微博用户以接近300%的速度井喷,并在2012年上半年达到2.74亿,超过网民总数的一半的事实[1]之后,笔者仍然认为小文中提出的观点并不过时。微博带给人们的冲击是很震撼的,正如人们在对“宜黄拆迁事件”的围观中所体会到的微博力量,但由此产生的对未来的欢呼或忧惧却并不新鲜。近一点说,不久前我们还曾为电子信息公告牌、新闻组、门户网站、博客、播客,甚至还为QQ和“偷菜”欢呼过;远一点说,历史上每一次传播技术的革新都带来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触动。当电波连通了整个大陆并跨越海洋,当电话改变了距离,当广播促成了最广泛意义上的传播,当电视把世界变成“地球村”,当报纸进入厚报时代,当卫星信号突破地域限制,当互联网上有了海量空间,当理论上人人都可以对着全世界发言,人们或曾为这其中蕴含的平等、民主、对话和进步而激动,或曾为文明的失落、人性的沉沦、精英的泯灭而忧心不已。不过社会总要按照它自己的规律而不是乌托邦式的热情或柏拉图式的担心来发展,所以我们既没有“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也没有“娱乐至死”。有意思的是,尽管现实依然是现实,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但人们的热情或担心却总要寻找一个对象,当下的这个对象是微博,但也许很快就要让位给下一个对象物(甚至这种让位已经发生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不要太把微博当回事,尽管它确实改变了很多。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严肃地对待微博以及一切新的传播形态和它们所带来的影响,恰恰相反,我们所需要做的正应该是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分辨微博时代里什么是真正新的、什么只是看起来是新的,哪些是被改变了的、哪些是依然稳定的结构。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在谈论微博的冲击,尤其是对传统新闻业的冲击时被情绪性的判断所遮蔽,并直面问题的本质。 传统媒体会消亡吗?这其实是一个新的老问题,每当有新媒体出现的时候,就会有对老媒体之生死存亡问题的恐慌。它的回答是,这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传统”。如果“传统”仅仅指媒介载体或技术,那么是的,它有可能会被完全取代。但如果“传统”指的是媒体在组织结构、社会功能和实践方式方面的一脉相承和历史延续,那么它就不会消亡,而只会展现“传统”在适应历史演变方面的巨大能量。因为“传统”之所以能被称为“传统”,恰恰是由于它能历久弥新,能经受住时代的考验。如果一旦有了新的对象就马上被取代的,那只会是“流行”而不是“传统”。因此大量的对传统媒体消亡的推测,甚至是细化到某年某月最后一个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的形象化描述,实际上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严重误读和混淆了。当我们说报纸消亡时,说的可能是以印刷纸为载体的新闻传播形态的终结,而不是报纸上的新闻内容、目前的新闻实践方式和新闻组织也会一块儿消失。简单点说就是,“纸”之载体可能被替换,比如替换为液晶屏,但“报”还在。不少纸媒弃报从网或报网融合,正反映了新闻传统的践行者们在新环境下的调适努力。 新闻职业还将存在吗?这是与第一个问题相类似的疑问,它早已存在,而在微博时代变得更加尖锐,它暗示着职业新闻传播与公民新闻传播的激烈冲突。但实际上对它的回答,几乎可以直接援引默多克在几年前一次广播讲话中所嘲笑的、急于为新闻职业写讣告的人,对面临的机遇却视而不见。2009年12月-2010年1月,笔者带领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们对18位新闻从业者进行过深度访谈,结果发现当外界对新闻业的明天忧心忡忡的时候,新闻业内部的声音却比想象中要自信得多。当研究者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便捷的网络渠道发布信息和观点的事实,是否会威胁到专业记者的生存,得到的答案是:不会。一通讯社高级记者和一门户网站编辑分别用了两个比方来予以回答。通讯社记者说:“记者这个专业本身会变得平民化,大家都能来竞争。这就像所有人都能开咖啡馆一样,但肯定是最好的才能维持下去。所以说所有人都能当记者则剩下的就是最好的记者,因为竞争会更激烈,而网络是培养一个记者的很好的平台。……所以我认为记者专业不会消失。”网站编辑则说:“记者跟普通网民的区别在于记者更专业。什么领域都需要专业化,不是说谁懂点医术都可以当医生,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吃点感冒药,有点小毛病我们可能都会有一些方法来解决,但你说你能做真的医生吗?不可以吧。”事实上,在访谈中不少从业者都自觉地以“公民记者”作为自己的“参照系”,而得出的结论大多是“公民记者不会威胁记者职业定位,但会有很好的互动”“公民记者反而会促进专业记者做得更好”“公民记者不会抢我们的饭碗,每个职业都有它自己的特点”等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