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13)08-0008-05 主体摄入视野中的混合学习,不仅是传统课堂学习、在线学习的混合,更是有针对性的问题探究、自主、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融合,是根据主体神经结构特性及其现实需要,通过重组学习内容,以形成内外协调的心理机制和学习程序的科学混合。这样的有机混合学习理论,有助于主体综合现有混合学习理论,建构起适合自身神经反应类型的个性化混合学习心理机制,找到高效混合学习的路径,切实提高以人为本的学习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建立e时代有机混合学习理论的必要性 (一)e时代的学习具有生态有机性 从混合学习内涵考察其有机性,混合学习,是传统的面接教学和远程在线学习融合而成的学习方式,在军事培训领域常用"Hybrid Learning"表示各种技术的混合;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多用"Flexible Learning";北美国家更多地使用"Blended Learning"一词,因为“Blended”的意思是“结合后产生更好的效果”[1]混合后取得更好的效果正是有机混合学习为了克服简单混合、机械混合的目标所在,与当前作为主流使用的"Blended Learning"一词的本质含义高度吻合,其概念本身就蕴含了混合的有机性。现存知识形态彰显e时代学习环境的生态有机性。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导致学习机构、学习内容的多元化,再加上现代教育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既有以电大、高校函授教育为核心的远程教育,其实质是学校学历教育的延伸,是学习者获得相应学历的阶梯和手段,又有根据学习者意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和方法的移动学习。二者有机结合,为学习主体开展富有个性化和系统化的深度结合学习提供了现实条件。外部混合学习资源的有机性,要求主体根据现有混合学习理论,结合神经结构不同部位的功能,开展内外协调的有机混合学习,以此提高混合学习理论指导学习实践的针对性。 (二)e时代学习的摄入性需要有机混合学习理论 有机哲学家怀特海关于“摄入”的阐释是:“对具体要素的每一占有过程叫做摄入”,“在这些各种各样的摄入的种种整合过程中,其他范畴类型的存在物都成为相关的存在物”[2],从而“把客观的东西组合为主观的东西,或是从转变的创造性转化为共生的创造性过程”[3]。工业化时代,知识资源相对稀缺,国家利用这种稀缺性地位的获得,以文凭方式形成整个学校系统对人才培养的控制,极大地削弱了学习者的主体性。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各类知识以海量形式展现在学习者面前,知识资源不再稀缺,文凭不断贬值,于是学校系统开始了选修课、第二学位选修、转专业等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做法。作为远程教育、移动学习等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更应让学习者根据其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外在学习环境的根本变化,要求面对海量信息的混合学习主体,必须以有机结合的方式将外在信息融为一体,以便摄入其中的有效成分为其所用。现代知识性质“从知识的客观性到建构性、从普遍性到境域性、从中立性到价值性”的演变轨迹[4],更是从学习的内在机制上表现出学习者对知识占有过程的进步性和条件性,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摄入、加工知识的学习特征。 (三)消除现有学习理论的片面性需要有机混合学习理论 面对混合学习,现有学习理论各有其适应领域,但都只能解决混合学习中的一类问题。对于需要反复训练的技能,采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似乎更为有效,但对认知性学习内容却难以做出合理解释。为此,托尔曼在行为主义基础上增加了“认知地图”这一中介,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结合起来,初步实现了学习理论的有机“混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发生除了自身的行动结果获得之外,还可以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产生替代性学习,实现了模仿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人本主义学习论强调尊重人的价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看上去极其完美。如果没有行为主义、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支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仅限于价值取向的论述,却难以收到实际效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自组织的认知结构的改变,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即使这一信息化环境中的主流学习理论,也存在到底怎样建构更为有效等问题,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还得依靠同化学习、结构主义学习、程序学习等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学习策略做支撑,需要信息加工理论对教育资源做出符合信息化的处理。由此可见,学习理论流派虽多,但面对混合学习的多元化教育资源,只依靠一种学习理论是不行的,必须根据学习主体需要,将若干学习理论有机融合起来,组成符合主体摄入需要的有机混合学习理论,才能消除现有学习理论的片面性,达到全方位地提高混合学习之效。 二、主体摄入视角中的有机混合学习理论 (一)有机哲学为本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怀特海的有机哲学认为,机体的存在是一个过程。“机体的生成是摄入其他机体、从环境中吸取资源建构自我的价值享用过程”[5]。怀特海认为,每一种摄入都包含三个因素:进行摄入的“主体”、被摄入的“资料”“主观形式”[6]。有机哲学家关于摄入理论的阐释,较好地说明了e时代环境下,学习主体为了自身机体生命意义的发展,需要与环境相互作用生成新的东西。根据其摄入观,我们可以把整个混合学习的海量信息环境,看作是一个知识世界的有机体。它具有整体性,需要根据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将其有机整合起来。在这样的混合学习有机体之中,学习主体根据其动机、兴趣、知识信息环境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恰当安排现有学习理论的结构和混合比例,就能生成有机混合的个体学习理论,以此指导学习主体建构出自身需要的有机混合学习资源环境。这样的“处方”性有机混合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让技术工具性与学习者的主动性有机结合;强调知识、智慧和学习的情境性,围绕学习者知识系统的特点,借助于技术的支持建构有效的易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网络或知识表征形式[7]。总之,这样针对学习主体和具体学习环境的“处方”性学习理论,从有机联系的角度将相关神经因素、信息技术、学习理论融为一体,从实践上形成了主体有机混合学习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