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9-0008-07 在世界已经进入网络社会的今天,“生态体验”已渗透在我们的学习、教育和生活世界之中。从百度百科对“生态体验”的解释便可见一斑:“生态体验已经成为当代的一个热词。在网络上点击搜索一下‘生态体验’一词,可以得到一个令人关注的巨量搜索结果,找到约三千八百万条(38,100,000)之多的搜索结果。由此可见,‘生态体验’一词已经成为一个被教育学术界和社会广泛关注、普遍引用或应用的一个理论范畴。”[1] 一、生态体验模式的理论形态: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优化生命样态 基于20余年的实验和系统研究,生态体验模式已从理论到实践建构成完整体系,并取得了丰富多样的案例。它有效融通师生、生生、亲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其身心灵的关系,自觉实现体验活动与深度理论阐释的有机结合、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零距离对话、室内体验与户外亲验活动有机结合,导引者和体验者一起感动生命,开启生态智慧,优化行动方式。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四个不同类型的区域及项目校,坚持进行了持续的追踪滚动研究,这种含有价值判断的现场扎根性实验和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建设战略意义和重要的实践示范指引价值。 那么,生态体验模式的理论形态作何界定呢?可如是描绘:生态体验模式是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优化生命样态的魅力化育形态。[2]它顺应人的生命能量及其释放之道,有效激发体验者的生命潜能,深度清理精神垃圾,优化体验者的生命样态,显现为一种祛枯返魅的德育新形态。在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状态,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凸显和谐价值观、彰显体验、感动生命,释放出德育活动和德育课程的实践魅力,从根本上扭转德育做功巨大而实效性不高的被动局面。 生态体验模式从一定的哲学观审视和建构德育。生态体验论聚合具身认识论、发生认识论和生命哲学、脑科学,从三重生态观、体验本体观、生命样态观和魅力实践观综合考察德育的价值形态,主张在“生态之道”中体认“人道”“人本”意蕴并作为德育价值观的核心。揭示出:当代人生存于三重生态之中,在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中实现德育的存在形态和运演形态。当体验者从三重生态观去领悟存在,感受生活世界、自然之境和心灵世界时,就有可能在相互依存中渐次实现体验者的个体独立性和群集生存主体间性,并藉由洞开体验者的生命感觉之门与道德智慧,臻于润泽靓丽的生命样态。 生态体验理论①是关于三重生态及其结构化关系的学说。所谓三重生态,是指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其中,自然生态即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人生命的物质滋养、休憩身心的栖息地,是生命回归的故乡。在运演形态中,自然生态因子主要指影响师生活动和课堂教与学的物质环境和活动时空,包括水土气生、草木瓦石、声光温湿味、墙门桌椅窗,黑板粉笔、教材讲义辅导书、纸笔电脑及网络社会、录音机投影仪、各种实验器材、师生服装以及师生所知觉的周围物质时空等,都是基础性的自然生态因子。类生态即人与人、族群及文化的关系,是人生命的社会依托、心智模式的经验源、生命发展的平台。在运演形态中,类生态因子主要是指人与他人、人与族群、人与文化等的关系,包括教师、学生及其父母、社区,以及由此而呈现出来的师—生、生—生、组—组、亲—子等关系和学校的制度、教室的文化布置、教材所隐含的文化观念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提问对话、写写画画、实验操作,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演练展示活动等,都是有益有趣的类生态因子。内生态是人与其身心灵的关系,是生命存在(寄居)的载体、生命安顿的心灵居所、放飞梦想的无限时空、精神家园。在运演形态中,内生态因子主要是师生肉身生命的存在样态、精神家园的茂芜状态、心灵感受的时空流变、灵魂皈依理想信念,师生的阅历梦想、意识精神、志向态度、注意意志、意念行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及其耦合,都是充满灵性的内生态因子。(详见图1)
图1 生态体验理论模型 生态体验模式显现为“一体万象”的存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和课堂形态。结合其现场实践开展的种种样式及变式,从图1的理论模型作原生态现象学还原分析,我们可以把生态体验模式描述为: 体验者置身于一定的三重生态关系及生态情境之中,在圆融互摄状态下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与功能的生态生灭之道,经历内心感动,开启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在生态体验模式中,三类生态因子遵循人的德性成长需要和特点,遵循德育过程的规律,科学匹配、有机耦合而生成有效力的生态体验场,唤醒体验者的生态阅历,产生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育人效果,不断领悟自己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人类及其个体与自然界、社会和文化精神保持多样性的内在之“道”,自觉调整和优化人类的生存态度与生产、生活方式,渐次臻于生态和谐,进入澄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