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8-0055-05 政德建设,是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就是要把责任举过头顶,把名利踩在脚下,把百姓装在心中,进而不负重托,珍惜岗位,用心工作,创新务实,有所作为,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一流业绩。 一、什么是为政之德 德,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也是传统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它不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中国历代思想家既重视以德修身,更重视以德从政。古人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这些都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充分显示了我国政治思想的重要特征,至今仍然给我们以启迪和教益。 (一)为政之德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就是国家公务人员以及党的领导干部从事公务活动或者党务活动中应该遵守遵从的原则、品德、美德,是一个领导干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从狭义上讲,就是国家公务员队伍中或者党组织中具有领导职权的人员在从事政务管理活动中应该具有的高尚品德。 (二)为政之德的特征 我理解有这样三个方面:首先是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所谓“为政之德”,顾名思义就是从政为官者应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职业操守和精神风范,它不仅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而且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讲,“为政之德”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国家机构、国家公务员在公共行政领域履行职能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应然关系,以及调节这种应然关系的伦理规范及执政党、国家机构和国家公务员,由于内化伦理规范而形成的伦理品格。其次是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政者,正也”。古往今来,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即政德,始终备受关注,被视为为官之魂、从政之本、用权之道。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为政之德”,用三个词可以概括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就是说,为官者要依法履行职责,把握工作方向,维护正义的秩序。在社会主义当代中国,对于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其为政之德的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核心内容,就是为民务实清廉;其基本规范,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及由此形成的公众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道德范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这是对新时期领导干部遵守为政之德的精辟概括。再次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现在我们所强调的为政之德,是要求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政绩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同时,为政之德又是领导干部利用所掌握的公共权力调节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具体体现,是伦理在公共行政关系、公共行政活动中的社会表现。一句话,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不仅事关个人品行,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三)为政之德的分类 首先,有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之分。为官从政,思想品德修养是最基本的前提之一。也就是说这个人、这个领导、这个干部品德怎么样,可以说是为官的最低标准,也是为政之德的最低标准。换句话说,有德无才者,无法胜任领导工作;有才无德者,人品不好其才不可用,同样不能走上领导岗位。那么,什么是为政之德的最高标准呢?古人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对百姓而言,往往是以党性纯洁度,评价领导干部的好与坏,尺子永远只有一把,那就是看是不是真为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的疾苦是不是得到解决,生活是不是得到改善,幸福指数是不是得到提高。这就告诉我们,执政为民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大政绩,也是领导干部为政之德的最高标准。其次,有共性标准和特色标准之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政党,虽都有其不同理解,但几乎都把“天下大治”作为奋斗目标,这也是为政之德的共性标准。从世界发展史看,近代以来,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但对于当今资本主义标榜的民主政治,由于其统治阶级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不可能达到人类的最高理想。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为政之德,就是执政过程中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效果要符合人民意愿,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效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有效保障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促进社会长治久安。这是不同于以往政权和当今其他政权的为政之德。再次,有自然人标准与社会人标准之分。古人云:“德,国家之基也”。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始终是第一位的,也是对自然人为人的标准和要求。而在修身这一道德基础上,最关键的,也是对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如何治国平天下,就是对于从政者来讲,如何运用手中的公众权力来管理社会,分配公共资源,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为政之德社会价值和社会作用的外在表现。 二、为什么要强调为政之德 (一)从历史角度看,这是安邦治国的共性要求 从政重德,是我国政治文明的一大传统。古人早就提出“为政以德”的思想,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较早地提出了“正君而国定”的思想。他说,“君仁,莫不仁”、“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意思就是作为一国之君,修身至关重要。唐代李世民提出了“君主正身”的思想,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他认为,作为君主,悟道有道至关重要,这是关系到能否得到民众拥戴的问题,必须加强修身,做到身正。宋代司马光提出了“人君德明”的思想,他认为君主的一言一行十分重要,君德昭明,臣下才能尽忠。朱熹提出了“正君心”的思想,主张君主应修身正心,认为这是最根本的大事,修身正心最重要的就是去掉私心,胸怀天下之大公,亲近贤臣,避弃小人,申明正义,闭塞私邪之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德建设始终与国家兴衰,政权安危紧密相连。政德正,则政权安;政德邪,则政权乱。历朝历代所尊崇的为政之德思想,为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治久安起到了积极作用。由此可见,政德的好坏不仅关系个人的发展,更会影响国家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