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个性

——中国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审美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一川,一川国际原创建筑设计中心

原文出处:
美与时代:城市版

内容提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下城市社会生活也呈现出日益丰富化、休闲化、舒适化、品质化等倾向,审美因素逐渐在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不断渗透,中国逐渐步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新阶段。中国社会历经几十年的改革巨变,社会形态和人们的审美趋向也在发展与完善中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无疑是艺术化的时代见证。古往今来,物质与精神文明时刻相伴,从需要到需求是生活赋予艺术家的最高价值。西方文化的引入,中国人的消费行为、模式、观念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消费行为中所反映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的特征。消费时代下审美文化中“审美”的内涵显然已不再是席勒式的超越性的审美经验和感受,审美已经演变成为一种世俗化娱乐性的感官享受。然而,反复观察中国当代的消费文化和审美文化,可以发现中国人的审美倾向和审美心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消费行为带有明显的东情西韵的味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首先分别从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关系中探讨中国当代消费文化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因素,其次深入分析了中国消费文化所表现出的东情西韵的特色,并对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大美术观进行了概述,以期深入探讨中国文化与当代消费文化的审美关系,了解中国当代社会下极富个性的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内蕴。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消费文化带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消费文化反映的是一定的历史阶段内人们在其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社会生活和消费活动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消费文化是社会文化在社会消费领域的渗透和发展的体现。人类的消费行为是随着物质生产活动和商品交换活动之中产生的,因此,消费文化古已有之,每个时代的消费文化都深深地带上了本土的文化烙印。然而,消费文化的提出及消费观念逐渐为社会所接受,是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工业化的发展开始的,是工业化时代消费行为蔚然成风之后的直接产物。当代中国消费文化的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转型期,受西方文化思想及价值观念的影响,但同时也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审美观念。

       一、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审美消费文化兴起的相互关系

       (一)消费文化兴起的历史条件——对美的基础寻求

       目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体制、社会结构及社会形态从整体上来看都在过渡阶段和变迁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趋势和程式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消费文化在市场经济良好的土壤中得到了萌发,并经历了孕育期和发展期,最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蓬勃景状。目前,中国已经步入消费时代,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因而消费也相应地受到社会各界的格外关注。这是在生产相对过剩,并需要通过鼓励消费以便维持、拉动、刺激生产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身处消费时代中人们关注的不再是生产时代下所关注的产品的物性特征、物理属性及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实用价值,而是产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内蕴与形象审美价值等。消费文化也迎来了其全新的个性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在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建的中国,人们对美的基础需求已成为最根本性的需求之一,消费文化作为以满足人们对美的基础需求为特色的文化形态,因而也就以一种异常蓬勃的姿态兴起了。

       (二)消费文化兴起的必然因素——个性审美凸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作息制度开始改变为一周工作五天,且实行每年三个“黄金周”的节假日制度。随着制度性的休闲时间的大幅度增多,城市居民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参加休闲活动,休闲消费文化也由此在全国的各大城市广泛地流行起来。以社会学的观点和视角来看,休闲时间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工业化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休闲与工作进一步分化后的结果。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之间并没有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区分,人们过着春种秋收的悠闲惬意的农居生活,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完全服从于自然的节奏。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机器生产方式被大规模地加以使用,人的活动突破了自然节奏的限制,变成了完全服从于机器的节奏,而人与机器的结合,进一步促使新的制度性时间安排和崭新的社会节奏的形成。在这种全新的生产节奏和生活节奏下,工作和休闲发生了制度性的分化,并且各自有了不同的时间范围。在此基础上,工作与休闲被赋予不同的功能和生活内容。工作是劳动力的使用,而休闲作为一种适宜消费的时间则履行着通过消费拉动生产的劳动力再生产的积极意义。休闲文化的形成,同时也促使个性审美得以凸显,人们能够在休闲的状态下更为悠闲地选择自己审美需求的产品,而个性化的审美产品就这样在市场上日益兴盛起来,满足人们的特色需求。

       (三)消费文化兴起的影响——社会审美的独立选择

       消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面貌,赋予生活新的内容和意义,并对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克认为休闲赋予生活的真实意义,必须结合其与工作的关系才能认识到,因此应该根据工作与休闲的关系,将休闲细分为三类:1.休闲与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对立的关系。例如,工作过于烦闷或者压力过大可以通过参加一些休闲活动放松心情和愉悦精神。2.休闲与工作属于中性关系。工作与休闲并非是互补性的关系,人们不会犹豫工作的原因而选择怎样的休闲活动,只需按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休闲活动。3.休闲与工作属于延长关系。两者有渗透性和延续性。例如,艺术创作,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休闲生活体验,与休闲式的生活相差不大。

       休闲时间的增加,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在休闲时间与工作时间合理调配状况下,工作效率全面提高。同时,休闲时间下的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最终环节,是消费主体出于延续和发展自身的目的,有意识地消耗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的能动行为。从宏观经济上看,消费促进了货币流通和经济增长,对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7]。在消费的带动下,社会生产得以进一步发展。目前,休闲消费文化已普遍存在,并被赋予重要的生活意义。社会审美的独立选择在这种悠闲的状态下得以显现出来,并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审美的独立选择不光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或精神需求,还是人们身份地位、价值追求和审美趋向的象征。在消费的生活方式中,人的存在感和幸福感得以实现。

       二、中国审美文化的形态及时代审美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后现代文化思潮中的消费主义对于中国的当代社会的影响和侵染可谓是全方位的。在当代,大众文化运用大众传媒等手段,给人们制造出身体幻象以及游戏化的心理经验,以克服大众心理中的认同焦虑,使得大众的消费生活表现出趋时性、媚俗性等特色,各种形式都为消费者所接受。消费事实上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神话而大众媒体更是以一种强奸似的姿势进入人们的视野,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并且用世俗化的方式来曲解某些经典的艺术,使艺术作品纳入工业市场的范畴。在经济体制日益深入的今天,市场已经演变为最有力的解构力量,架接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并运用世俗化的方式将历史曾经赋予艺术品的原有意义和价值进行曲解,而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在市场化的社会指向下逐渐脱去,早已经不再向人们诉说高尚的革命理想和审美领域中的乌托邦境界。有人甚至怀疑,在这样一个时代,审美精神早已荡然无存。法兰克福学派将消费文化描绘成资本对盲目的大众进行操控的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