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前沿笔谈

——论环境感知力

作 者:

作者简介:
阿诺德·伯林特,美 阿诺德·伯林特,美国长岛大学教授、国际美学学会前主席

原文出处: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13)04-0034-13

       一、引言

       人们通常认为,美学是以美或具备令人愉悦性质的事物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这倒也说得过去。当哲学家们将美学作为一门学术学科来谈论的时候,他们通常将之与艺术哲学相关联,同时研究艺术和自然所具有的特殊价值。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艺术和审美实践延续着上个世纪的发展方向,以更加迅疾的姿态扩展着它们的地盘。在这一开拓运动中,将审美价值应用于环境就是一个例子,环境美学已然作为美学板块规模扩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崭露头角。环境自身的范围也不再仅仅包含风景化的景观,而是将都市景观和工业景观也包括进来;不仅涵盖它们正面的、肯定的方面,而且也涵盖了它们负面的、否定的方面。近些年来,美学继续扩展它的版图,已经被应用于其它一些领域,比如日常生活美学、饮食美学、交往美学、政治美学等等。此外,随着对其他文化及其审美旨趣传统的认知的扩大,我们对美学的思考也不得不随之扩展,于是美学的维度和层次就不断地得到了丰富。

       美学学科范围的扩展引发了一些关于欣赏体验的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对于上述新实践所带来的感知愉悦,传统审美欣赏观已经无法界定和阐释它们。但是,审美欣赏范围的扩展不仅要求它去认知超越艺术之外的美,还要求它能够作为基础去支撑对梦幻的、怪异的、糟糕的甚至陈腐的事物所进行的审美感知;虽然审美价值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已经为认知这些更广阔范围内的价值开辟了道路,但它们并不都是正面的、值得肯定的。

       向审美理解所发起的一系列挑战让我们的任务变得更加重要,也更加棘手。因为现在看来,我们所关注的焦点不仅包含艺术和自然之美,还包含规范性的广泛体验,这在使美学变得更加有意义的同时,也给研究带来了更多的困惑和谜题。这些不同领域之间的体验有何共通之处?是否存在一个共同的原因使这些不同模式的体验都可以被认为是“审美”的?这是我们时代的美学要面对的挑战和问题。

       我认为,理解“审美”的关键在于这个术语的词源学意义。“美学”一词是古希腊语“感知”(aisthēsis)的音译,意谓通过感官所获得的知觉(感知)。自然之美与艺术长久以来都是美学的焦点,但在最近几十年,不仅自然欣赏重新得到了关注,自然这一范畴也被扩大为对环境的指涉,从广义上理解,一般可以包含城市景观和人建景观。除此之外,美学家们也拓展了他们的涉猎范围,将日常体验的世界都囊括在内。在这些领域中,传统美学所崇尚的无功利性的静观已经不合时宜了,阐释审美愉悦的多样化方式不断涌现出来。①艺术和审美欣赏中的这些进展突破了传统美学的理论体系,因为它已经不足以容纳这些变化了。因此,一个多世纪的艺术创新连同欣赏体验,在广度、深度和复杂程度上都得到了扩展;传统老旧的思维和术语变得越来越无法满足阐释的需求,甚至变得与之毫无关联了。

       二、从对象到体验

       这一切已经发生,我们的思考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再来看这个问题会发现,从十九世纪晚期到现今,持续不断的分裂运动占据了艺术界,它们可以被视作是拒绝承认“艺术是一种孤立的对象”这一惯常立场的运动。现代绘画把对事物的描绘从逼真再现中逐渐解放出来,转向为光线、运动、杂乱无章的排列和形式感知的图像赋形,将之从种种抽象转变为感知体验。在视觉艺术中,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达达主义开启了新的方向:将艺术对象转化为知觉性、感性交融的情境。

       这将美学转变为一门研究知觉体验(perceptual experience)的学科,它具备描述性却不必具备普适性和权威性,因其现在必须同时包容肯定性的价值和否定性的价值。审美理论也不再局限于美术和自然——审美维度遍及人类世界的各个部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新的理解:审美欣赏不再是以对象为中心的反应,不再要求心理距离,也不再要求无功利性的静观态度。与之相反,它变为一种复杂的复合感官感知交融,而这种交融所依靠的是经过培养和训练过的审美感知力。

       关于感知体验的这一开阔视野必须被持续不断地扩展、再扩展。我们必须将之视为一种场域体验。②感知体验是一种存在语境的组成部分,这种语境包含一切活动之下作为基础的地质岩层、对地球表面的改造、人类急于塑造生存条件而建筑的一切结构及其所带来的一切后果、为了维持生存并提升生活质量所开展的人类活动,以及在特定时空规定性下构成关涉人类生存的文化活动的那些社会关系和基调等等。于是,感知性的选择造成了差异和区别,生存就是这样一种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接受并给予。我们按照需求、惯例化的实践和传统来制造差异、抽离和区分,开展这类活动的语境是一种连续性的条件。上述场域的感知因素所反映的是:在参与性的活动中被过滤和区分出来的全部感知觉和感知意识,我们因而栖居在一种充斥着各种可被感知的行为活动的场域中。这些活动基于感知觉;但作为感官感知,它关联并汲取影响塑造人类体验的一切条件。据此,我界定并开始探索环境语境中的审美感知力。

       三、感知力

       前文所勾勒的历史层面和理论层面的进展,可以凝炼为一种深刻的观点,那就是从基础上讲,美学是一门关于感知力的理论。上述具有普适意义的审美观不仅可以解释过去的艺术,也可以解释当代的艺术。它让我们能够认知在各种体验中弥漫并呈现出的审美之维,包括环境体验的审美维度——无论这种体验是值得褒扬的还是应当贬低的,也无论它让我们得到升华还是变得野蛮。③它使得艺术和审美体验范围持续扩大的这种现象可被理解并值得赞许。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审美感知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