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作 者:

作者简介:
雷国珍,男,湖南常宁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湖南 长沙 410006

原文出处:
湖湘论坛

内容提要:

毛泽东是文化巨匠。在他伟大的一生中,他科学地论述了文化软实力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为科学指导文化软实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既重视狭义意义上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精心指导文化事业建设;又重视广义意义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从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率先垂范为建设先进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等方面,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在指导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教训。这些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竞争力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13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3)05-0005-10

      文化软实力是最近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但并不等于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从最近才开始的。因为文化与人类同在,即使是在愚昧时代,人们也自觉或不自觉在从事文化建设。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担任党的主要领导人长达41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又担任国家主要领导人长达28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毛泽东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毛泽东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科学论述

      毋庸讳言,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两个概念都是新提出的。毛泽东没有使用这两个概念,但并不等于毛泽东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在毛泽东时代,既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经济强国,又要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构想。而且,现代意义上的综合国力中文化因素即“国家意志”、“国民士气”、“国内政治稳定性”、“政治组织力”等等,毛泽东几乎都论及过,尽管其用词和含义与当下不尽相同。

      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使毛泽东深深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绵延的精神血脉,是形成民族归属感认同感的精神纽带,是孕育民族气质品格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兴衰强弱,无不与文化的兴衰强弱密切相关。中华民族之所以分而不裂,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巨大凝聚力。毛泽东非常善于从历史中吸收安邦治国智慧,这是他深刻认识文化的价值与作用的历史底蕴。

      中国共产党运用文化团结人民、打败敌人的伟大实践,使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文化是力量的源泉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一本《新青年》凝聚起一群热血青年,开创了中华民族走向民主与科学的新天地;成立之后,一个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成为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民族革命高潮到来的时候,一曲《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亿万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忘我投入到反侵略战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种精神风貌引导全国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毛泽东不仅直接参加和领导这一伟大实践,而且科学善于总结历史经验,这是他深刻论述文化问题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对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与作用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他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上揭示了新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他认为,新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实质上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迁及发展的要求和阶级斗争消长的实际状况,“中国自从发生了资本主义经济以来,中国社会就逐渐改变了性质,它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变成了半封建社会,虽然封建经济还是占优势。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对于封建经济说来,它是新经济。同这种资本主义新经济同时发生着发展着的新政治力量,就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政治力量。而在观念上作为这种新的经济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之反映并为它们服务的东西,就是新文化。”[1]P695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强调:“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1]P695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在革命发生前发挥着准备作用,革命发生中起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1]P708要打败强大的敌人,既要依靠武装的军队,又要依靠文化的力量。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战争是力量的竞赛。”[1]P470的命题。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使用了人力、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概念。他对中日双方的特点即综合国力作科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的,但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科学结论。他认为,日本方面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比中国要强,但人力、物力又不足,相反,中国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方面不如日本,但由于是大国,在人力、物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战争的正义性和得到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中国人民经过持久抗战,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且,毛泽东分析了国力的基本要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是“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段”。[1]P450在毛泽东看来,国力的全部基本要素必须包括文化。比如,他关于战争性质、人民情绪、世界舆论对战争胜负的影响,都属于文化范畴,特别是他提到:“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1]P480按照毛泽东的思路,政治动员就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人民和军队,有一个政治纲领,并且通过传单布告、报纸书册、戏剧电影、学校、民众团体、干部等反复动员,从而提高人民的抗战积极性。毛泽东认为“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1]P481显然,毛泽东在这里所论述的既包括观念形态意义上的文化,又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事业,只有充分发挥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才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精神文化方面的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与进程。毛泽东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要达到这一目的,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无法正常运转。在以后岁月,毛泽东依然重视文化的作用,也仍然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所处的国内环境十分险峻。从国内来看虽然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翻身的目的,但旧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从国际来看,外国列强除梦想用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把新生的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外,还想从文化的角度侵蚀新中国,所以毛泽东清醒地认识文化领域的斗争会更加复杂,他更希望新中国不仅在政治上不再受压迫,经济不再剥削,而且在文化上不再愚昧落后,号召全国人民,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毛泽东在建构战略目标时,特别提出了科学文化现代化的口号。现代化强国应该包括文化强国的思想,在毛泽东这里就非常清楚地表达出来,提出“要把我们这个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裕的、强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2]P4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