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13)02-013-06 一、建构理想与现实之张力的现实基础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尽管根植于不同的世界历史时代和中国社会现实,具有不同的实践基础、时代课题和理论内容,但它们都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历史性地建构了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的合理张力,前后相继地开辟了中国社会现实通向共产主义理想的正确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孕育、形成和发展所处的世界历史时代,正值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随后的“冷战”时期,其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而它首先所处的中国社会现实则是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和军阀割据的国家分裂状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这样一个世界历史时代,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的社会和国家,既难以按照欧美资产阶级革命道路,独立自主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难以完全照搬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更难以固守自己传统的社会发展道路,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才能摆脱内外压迫,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中国社会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进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毛泽东思想首先要解决的时代课题。 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历史性建构了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的合理张力,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课题,开辟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破除了中国革命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两极对立,历史性地建构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之间的合理张力,强调中国革命既不是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不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既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本性质,又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既要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又具有通向社会主义前途的历史可能性;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性质、动力、步骤、前途、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制定了正确的革命战略和策略,找到了中国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历史地建构了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的合理张力,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兼具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双重性质并以社会主义因素为主导、以社会主义方向为前途的过渡社会形态,破除了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两极对立,阐明了中国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既坚持了共产主义理想,又找到了通向这一理想的正确道路。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在新型国家政权的主导下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走上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难道路。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思想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世界历史时代,则是从“冷战”后期特别是自“冷战”结束以来所迅速兴起的“经济全球化”时期,其时代主题已逐步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并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如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正在深刻地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而它所处的中国社会现实则是中国社会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经济、文化依然相当落后,因而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所说的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也不是泛指一切国家、民族在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以后都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初始阶段,而是特指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这一历史阶段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集中反映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处境。江泽民说:“在我们这样的东方大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伟大的胜利。但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②新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的20多年时间内,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遭受了一系列严重挫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那样大起大落,充满曲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国情缺乏深刻把握,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理想缺乏科学认识,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巨大影响下,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某些原则抱有某种教条式的理解和坚守,再加上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经验,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注意:既非完全清楚,也非完全不清楚)。尽管毛泽东在此期间试图以苏为鉴,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最终没有从整体上超越苏联模式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邓小平说:“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③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曲折,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