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条件下高校内部审计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苏亚民,中南民族大学高校风险预警防控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
商业时代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2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网络条件下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

      国家一贯重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教育部于2004年发布并执行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明确规定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内审部门作为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基本的职能就是监督,但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却往往受到学校管理高层的干预而大打折扣。目前高校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单独设立审计处,或把审计机构和监察、纪检部门合并在一起。由于内部审计机构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及人员有内在的联系,它既要对有关处室和人员进行监督,又要避免与他们发生严重冲突,因此独立性在开展实际工作时体现不够充分(肖章大等,2006)。按照OliverHart(1996)的观点,任何一个组织,存在代理问题和合同不完全,就必然产生治理问题。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的最终目标都在于保证受托责任有效履行并延续受托责任关系,使得高校整体效益最大。高校治理是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环境,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结构趋于完善的保证,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与高校治理休戚相关,高校治理得不到改善,就无法彻底解决审计独立性问题。

      (二)经济责任制落实难,内部审计功能缺失

      针对高校财务管理出现的系列问题或案件,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00年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教财[2000]14号)。一些高校虽然遵照文件精神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并没有重视落实和执行。一方面实施审计的机构一般都是校内的内部审计机构,使得内部审计本身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受到挑战,导致审计的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或问责制度。在查出问题后由于上级领导的干预、自身部门权限的限制以及人员流动的频繁性,也无法追究个人责任或处罚缺乏依据、处罚的力度太轻,无法起到应有的防范和教育作用(魏良华等,2008)。

      (三)内部审计资源匮乏,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内部审计人员的匮乏成为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某些高等学校在机构精简时把内部审计组织作为重组的对象,一些高等学校虽然保留了审计机构,但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适应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人员逐渐暴露出知识面不宽、专业结构单一、业务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会计、审计专业为主,缺少建筑工程、教育经济、法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积累,难以满足网络背景下审计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宽的特点;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较少,且整体水平不高。由于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很难引进具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导致审计力量薄弱,不能全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李红,2011)。

      (四)内部审计方法落后,内部审计工作的服务和意识不强

      高校内部审计主要沿用传统的、基于手工审计的技术方法,仍然停留在以查错防弊为主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阶段,导致审计范围狭窄、深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效率,难以适应现代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此外,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在审计工作中很少采用分析性复核和审计风险模型等现代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也未得到推广使用。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主要是发现学校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不强,与其他部门共同协作性不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整体性无法进行有效监测和评价,无法为学校领导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金燕华,2005)。

      (五)审计形式大多停留在静态审计,缺少动态审计

      传统的高校审计项目通常起于立项、终于报告,所有和项目有关的审计活动,包括资料收集和分析、抽样、取证直至报告都集中在由立项到报告这一阶段内。它对被审计单位的考察通常是静态的、以某一时点为终点,审计后新发生或暴露出的问题和风险,往往要到下一次审计时才能纠正。动态审计在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中很少见。动态审计是在网络通信技术的帮助下,对投入资金多、经营风险大的重点领域的经营活动进行经常性、实时和动态的审计监控。通过对基本业务数据的连续监控、相互比对和验证,判断各项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合规性,综合判断业务数据变化的合理性,根据最新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实时监控可能的风险,起到及时预警、避免和降低风险的作用(左旦平,2011)。

      网络条件下高校内部审计不完善的成因

      (一)审计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还没有树立审计风险意识,缺乏应有职业判断,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首要因素。近些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经济管理业务日益复杂,在客观上要求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和管理。而目前内审人员的意识尚难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存在领导不重视或审计工作局面没有打开,导致审计部门在考虑复杂审计项目的合适人选时,很难从责任风险意识和专业能力上满足具体审计项目的要求,而缺乏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业务时将导致严重的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结论与评价有失公正

      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获得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基础。而高校内部审计的重大难题恰恰在于审计资料难以收集。一方面,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内部审计收集证据的不充分;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属于高校内部的管理控制行为,不具有国家审计强制手段和特权,涉及与外部经济往来事项需要审计取证时,内审机构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权力,使得审计取证困难重重。不少高校正逐步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但在审计报告期,审计报告因环境所限,带有协调关系色彩。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比较模糊,使得一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受到制约,给高校健康发展带来风险(李晓春等,2010)。内部审计证据的不充分、难获取,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内部审计结论与评价有失公正,加大了审计风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