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式审计的作用机理和实现途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尹树伟,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办特派员

原文出处:
中国审计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2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研究式审计提出的背景

      2011年7月,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论断,是在对国家审计在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当前审计工作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把握的基础上,对国家审计本质与功能认识的重大突破,为国家审计在更高层面上科学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其“免疫系统”功能开启了广阔而深远的空间。

      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定位,从审计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关系的角度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从审计内容看,由以财政财务收支为主拓展到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各个领域。其次,从审计方式看,由以微观的查错纠弊为主发展到从宏观政策与制度层面分析和评价经济社会运行状况。这就要求审计工作从相对机械地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的合规性,转变为从政策制度、体制机制和经济管理活动层面,研究影响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针对性建议,从而适应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及促进完善国家治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审计已经发展成为以维护国家宏观经济安全运行为主要目标的研究式工作。

      研究式审计的内涵和作用机理

      所谓研究式审计,是指在审计工作中秉持研究的思维,运用研究的视角,采用研究的方式,通过审计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和相互促进,最终形成高质量和高层次的审计工作成果和理论研究成果。

      具体而言,研究式审计有四项内容:一是总结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积极探索并引导审计人员掌握和利用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律;二是不断增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针对性,重点研究、积极解决审计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三是在审计立项、审前调查、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各个阶段,在收集资料、搭建评价体系、提出审计建议等各项具体工作中,都必须坚持研究的思路、理性的思维,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四是通过积极开展审计理论研究,逐步培养和提高审计人员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政策理论水平,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

      研究式审计有两个要素,一个是审计,是核心;另一个是研究,是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其作用机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理论研究指导审计实践,依托研究的思路、理性的思维,从审计的立意、思路、目标、重点、技术、方法方面,从查处问题的定性、原因分析、审计建议方面,促进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成果不断深化,更好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另一方面,审计实践促进理论研究,从理论研究的选题、范围和重点的确定、资料收集、形成成果、检验成果等方面,增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实用性,推动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提高理论研究成果的价值。正是通过审计和研究两个要素间循环往复、双向作用的过程,实现审计业务工作和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双丰收。

      研究式审计的实现途径

      (一)深入推行“四会”制度,搭建研究式审计的制度平台。

      一是召开审前学习研讨会,在审计项目开展前对审计领域相关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政策的历史沿革,主要目标、调控重点以及未来演进的总体趋势,把握行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被审计单位的主要特点等,理清审计工作思路,把握审计目标和重点;同时,密切结合审计工作的需要,确定专项理论研究课题。

      二是召开审中碰头会,集中研究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和重点线索,包括问题的定性、根源、原因,审计的对策、技术方法、工作方式和核查突破口等;针对发现的相对零散的具体问题,紧扣审计目标和该领域改革的整体方向,从政策层面进行系统分析,探寻具体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深层次原因,找出审计领域亟待解决的根本性矛盾,提出政策调整的总体方向,提升审计的高度和深度;同时,结合审计阶段性成果,对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审计验证、梳理、运用与修正相关研究成果。

      三是召开审后总结会,审计人员结合承担的审计事项,研究形成审计的思路、方法和技巧,查摆工作中的失误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为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成果夯实基础。同时,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审计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修正完善,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四是召开成果讲评会,通过特派办领导就实施方案、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和审计信息撰写、法制复核等多个方面,对审计成果进行分析和讲评,促进审计人员学方法、学思路,加强对审计成果的整合、利用;同时,特派办领导也就理论研究成果的总体情况、特点、针对性、可操作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等方面进行点评,从而进一步提炼和升华理论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审计理论研究成果。

      (二)推行“层”“块”化模式,构建研究式审计的组织体系。

      一是纵向构建“层”化模式,建立了办、处、组三级理论研究工作组织机构。在特派办层面,组建了理论研究会统领全办的理论研究工作,由特派办领导担任理论研究会会长、副会长,吸收各处室负责人及理论研究骨干担任理事,设立正、副秘书长,下设办公室,负责特派办理论研究活动的具体组织、协调等工作;在处室层面,成立了专业研究组,依托不同的审计领域开展对口研究;在审计组层面,形成了专项研究小组,结合具体审计项目进行专题研究,边审计、边研讨。特派办理论研究会、专业研究组和专项研究小组,三者“统”“分”结合,保障了研究式审计的深入开展。

      二是横向构建“块”化模式,在审计项目,尤其是重点审计项目中,按审计工作板块进行分工,设置政策法规研究组、综合分析组、专题研究组以及按具体审计事项划分的若干审计核查组。各小组各司其职、共享信息、相互支撑,协作推动“出审计成果”、“出专项研究成果”两个目标的实现。其中,政策法规研究组要根据审计工作方案确定的审计内容和重点,对审计项目涉及的政策、法规进行收集、整理、精编,列出比较重要的条款供审计组成员尽快地学习、理解和掌握;综合分析组要把握审计的总体思路和重点,把握被审计领域和单位的整体特点、发展趋势,从机制、体制、制度层面汇总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审计建议;专题研究组要根据项目特点,确定专题审计报告、专项研究课题的方向、题目,把需求及时传递给各审计小组,对反馈的信息材料进行综合加工,提炼“高端产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