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标记颠倒”看韵律和语法的象似关系 陈刚 沈家煊 在标记理论中,“标记颠倒”(markedness reversal)是指一个主范畴与它包含的一个次范畴在标记性上相反,背后的理据是某种关系的“象似”(iconicity)。汉语三音节的定中结构和述宾结构在与韵律结构(单双音节搭配[2+1]和[1+2])相匹配时存在着标记颠倒,这是因为汉语的动词是名词的一个次类,动性词语是名性词语的一个次类。在三音节定中结构里充当定语的名词和形容词在与韵律结构相匹配时也存在着标记颠倒,这是因为汉语的形容词是动词的一个次类因而也是名词的一个次类。这两个标记颠倒背后的理据是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松紧象似”和“多少象似”,形式的松紧多少对应于意义的松紧多少。汉语“名含动,动含形”的词类模式与标记颠倒理论可以相互印证。从类型学的角度看,韵律是汉语的一种语法形态手段,首先用来区分摹状和非摹状,其次才对名、动、形做有限的区别。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4.483~495 社会—认知语用新视角 周红辉/冉永平 Istvan Kecskes所提出的社会—认知语用新视角,涉及它的语境观、凸显义、涌现背景信息等核心概念,尤其是其中的涌现语境观,体现了语用与认知的融汇,它代表了新的研究动向和思路,对语用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与运用价值。SCA的理论目标意在建立涉及说话人与听话人的“S-H语用模型”,当然SCA还未形成完善的原则体系,后续问题还有待探讨,比如针对话语生成与理解中的凸显机制如何发挥作用、说话人在输出话语时如何将思维表征转化为言语的,SCA提出了新的语用语境观,强调前语境的作用及共同背景的动态构建,但在意义形成中前语境与现实语境的互动关系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方式与制约机制有哪些,类似问题还需深入剖析,这对社会—认知语用新视角的完善与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4.29~34,52 语言产业的基本概念及其要素分析 当语言以一种较大规模且深刻有力的方式呈现在经济活动中,语言产业的概念就应运而生。语言产业是以语言为内容、材料,或是以语言为加工、处理对象,生产出各种语言产品以满足各种语言需求的产业形态。语言产品是以语言为核心要素或主导要素的产品形态,企业为满足语言需求而生产出语言产品,客户为满足语言需求而去购买语言产品,当“生产—消费”语言产品的行为达到一定的规模、成熟程度时,就出现了语言产业。 《语言文字应用》,2012.3.16~24 语言舆情视角下和谐语言生活构建策略研究 张挺/刘靖文 语言舆情是对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程度的集中反映,也为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提供着力点。我国近年来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舆论热点不断涌现,语言生活空前活跃,语言冲突时有显现。在此情形下,分析语言舆情对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具有实践意义。通过监测语言舆情的易发领域,制定相应标准对语言舆情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语言舆情(关键舆情、非关键舆情和虚假舆情)提出不同的应对策略。此外,还需要密切关注海外语言舆情,积极应对国际汉语传播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