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中字义的析出与教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金铭(1940-),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已出版专著《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与对外汉语研究文录》,发表有关近、现代汉语语法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数十篇(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
世界汉语教学

内容提要:

文章考察了外国人学习汉语中常见的两种偏误:1)误用已学过的双音词中的另一个汉字,产生误读;2)识词而不识已学过词中的汉字。认为原因在于学习者采用整体识词、整体记忆,而并不了解词中汉字的意义。针对这种现象,文章假设一种“整词——析字——系连扩展”词汇教学法,进而寻求该法的实验佐证与理论支撑,得出结论并展现实施办法。文章摆出待解决的问题,即:在什么样的教学阶段可以实施该法?哪些字可以或应该从词中析出?在一定的教学阶段被析出的字数量为几何?这些问题均有待于通过教学试验和科学研究来解决。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12 期

字号:

      一、一则报道引发的思考

      学习汉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汉字。完整地学习一个生词,除了记住它的声音和意义以外,还要记住其字形,而这字形就是方块汉字。对于母语文字为拼音文字的人,如果未掌握正确的汉字学习方法,学习汉字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据德国RTL2电视台14日报道,该台主打节目——真人秀‘老大哥(第11期)’栏目组宣布,本周为该节目的‘中国周’。按照要求,参加节目的10名选手,必须在一周内学习有关食品的60个中国词语,比如‘樱桃'‘面条’‘米饭’等。选手们不仅被要求会读这些词,还要记住笔画。”①

      这十位选手,在识记所给出的60个汉语词语的过程中,我们虽未见到比赛的最后结果,但可以预见的是会出现有关汉语词和字的各种偏误。于是由这种识记汉语词的方法引发我们一些关于汉语字词教学的思考。

      二、汉语词汇习得偏误

      如果不了解汉语词的构成特点,不明了汉字本身的构造规律,没有按照科学的方法识记汉语的词以及词中的汉字,不仅事倍功半,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偏误。如果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汉语的字与词,学习者虽能一时记住汉语一些词的形、音、义,但因学习者对词中汉字的意义完全不了解,所谓之知形、知音,而不知义。于是,在学习新生词时,往往出现下述两种偏误:一是误用已学过的双音词中的另一个汉字,产生误读;二是识词而不识已学过词中的汉字。

      2.1误用已学过的双音词中的另一个汉字

      据陈绂(1996)提供的伦敦大学中文系二年级12名学生在诵读报刊文章时所出现的误读情况,竖行第1行为已学过的词,第2行为出现的新词,第3行为误读的情况:

      1)已学过的词:结婚、广场、阅读、星期、罪犯、负责、计划、出售

      2)新词:婚礼、推广、阅览、期间、罪恶、责任、设计、售货

      3)误读:结礼、推场、读览、星间、犯恶、负任、设划、出货

      比如学习者已学过“结婚”,作为一个整词和认知单位,记住了“结婚”的形、音、义,并记住了组成词的两个语素(汉字)“结”和“婚”及其前后位置。当接触新词“婚礼”时,发现词中有旧语素“婚”,于是就启动了原来已学过的词“结婚”,但是混淆了词中的两个语素,将前一个语素“结”带入新词,与新语素“礼”结合,于是将“婚礼”念成“结礼”。

      又如“奥运圣火”的故事。学生的造句:“*奥运怪火传到了北京。”这是因为已学过生词“奇怪”,当遇到新词“圣火”时,不认识其中的“圣”字,但与学过的旧词“怪”有相同部分“圣”,于是取而代之。如了解“怪”字的意义,当不至如此。②一位外国学生兴冲冲地告诉老师:“我买了一个烤绒被。”老师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是“鸭绒被”。原因是该学生学过“烤鸭”,将“烤鸭”中的“烤”误用为“鸭”。③

      2.2识词而不识已学过词中的汉字

      据吴晓春(2000)对美国外交学院(FSI)和美国学术旅行公司(CET)已学过约800课时左右汉语的学生的考察,有识词不识字的现象:

      损失/亏损

       建设/设施

       许多/允许

       目标/标准

      继续/持续

       准备/准则

       一切/关切

       原则/否则

      比如说,学过了“损失”,当遇到新词“亏损”时,却不认识其中的“损”字,但是认识“损失”。也就是说,同样的汉字“损、设、许、标、续、准、切、则”在学过的词里是认识的,当由旧词中换到新词中后,无论在词中的位置有无改变,学习者大多由认识变为不认识了。这说明学生学习汉语是以整词输入的,他们学了一个双音词,识记了其中的汉字,但当其中的一个汉字移位并与别的汉字组成新词时,他们并不能立即将对该字的认识带入新词,甚至连该汉字也一时认不出来了。

      这样就引起我们思考,如何让学习者在掌握汉语生词的时候,既记住整词的形、音、义,并且能了解词的组成成分的意义,也就是了解其中汉字的意义,以避免发生生词误读与识词不识字的现象。

      三、词汇教学假设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上述有关词汇学习的偏误,我们提出一种词汇教学设想,姑且称作一种假设。汉语中词中有字,字也可能是词,而字或词又可能构成别的词。学习汉语词,如能知道词中所组成的字的意义,不仅可全面掌握词的意义、用法,还可了解该字能构成哪些新词。因此,如果在学习了一定数量的词以后,在掌握了基本的交际语言之后,将一些词中相同的字析出,指明其意义,系连所构成已学过的词,自可加强对这些词的理解与记忆;如系连时遇到一些一般应该掌握的常用词,当又有助于扩大词汇量。

      我们假定这种方法为:“整词——析字——系连扩展”词汇教学法。

      四、实验旁证

      这一节我们将通过介绍一些实验,解释人们何以会记住了一个生词,却会有时又忘记其中组成的汉字?怎样才能记住汉语中一个双音节词的形、音、义,要开动大脑的哪些部位?学习汉语时,汉字的意义在记忆汉语词时,会起什么样的作用?本文将从以往的科学实验中为我们的假设寻找依据。

      4.1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

      人们何以有时会忘记熟人的名字。迎面走过来一个人,他的脸我们很熟识,却一时想不起他的名字来。该实验研究发现:当我们打算记住某个特定对象的多个方面时,需要大脑不同区域共同工作。涉及区域包括海马区、脑前额叶皮层和嗅周皮层,这三个区域会互动。该实验研究发现:大脑内部存在着一种此前不为人知的重要通道。它影响着人对事物的记忆。如果通道的某个地方不通畅,就会影响对一些信息的记忆。一下子想不起来词中已学过的汉字如何念,就属于通道没有完全畅通。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