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佛学词语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时仪(1953-),男,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上海 200234)。

原文出处: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朱熹集理学之于大成,《朱子语类》中记录了不少佛学词语。朱熹讲学所使用的佛学词语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佛学与佛教文化对理学的形成和南宋社会的影响。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12 期

字号:

      朱熹集理学之于大成,形成了理学的思想体系,从朱熹的理学思想中可看到佛教的影响。据《朱子年谱》载,朱熹十五岁至二十四岁期间曾学佛,①“出入于释老者十余年”②。朱熹对佛学禅理有较深入的探究,他称扬佛学大师的风骨和修养功夫,指出:“佛书中说‘六根’、‘六尘’、‘六识’、‘四大’、‘十二缘生’之类,皆极精巧。”(126、3026)③意识到佛教“以其有空寂之说而不累于物欲也,则世之所谓贤者好之矣;以其有元妙之说而不滞于形器也,则世之所谓智者悦之矣;以其有生死轮回之说而自谓可以不沦于罪苦也,则天下之佣奴婢黥髡盗贼亦匍匐而归之矣。此其为说所以张皇辉赫,震耀千古,而为吾徒者方且蠢焉,鞠躬屏气为之奔走服役之不暇也”④。进而指出士大夫好佛“缘不曾理会得自家底原头,但看得些小文字,不过要做些文章,务行些故事,为取爵禄之具而已。却见得他底高,直是玄妙,又且省得气力,自家反不及他,反为他所鄙陋,所以便溺于他之说,被他引入去”。(126、3036)认为儒学“元来此事与禅学十分相似,所争毫末耳。然此毫末却甚占地步。今学者既不知禅,而禅者又不知学,互相排击,都不札着痛处,亦可笑耳”⑤。朱熹认识到看似只差毫末,然这毫末却正是禅儒异同关键的所在。朱熹通晓禅理,指出:“只缘是某捉著他紧处。别人不晓禅,便被他谩;某却晓得禅,所以被某看破了。”(41、1057)认为佛经云“‘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圣人亦是为这一大事出来。”(13、230)“某尝说,古之诸圣人亦是为此一大事也。前圣后圣,心心一符,如印记相合,无纤毫不似处。”(18、411)指出:“佛家有函盖乾坤句,有随波逐流句,有截断众流句。圣人言语亦然。如‘以言其远则不御,以言其迩则静而正’,此函盖乾坤句也。如‘井以辨义’等句,只是随道理说将去,此随波逐流句也。如‘复其见天地之心’,‘神者妙万物而为言’,此截断众流句也。”(76、1954)“佛学之与吾儒虽有略相似处,然正所谓貌同心异似是而非者,不可不审。”“所谓禅学悟入,乃是心思路绝,天理尽见。此尤不然,心思之正便是天理。流行运用无非天理之发见,岂待心思路绝而后天理乃见耶?且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若使释氏果见天理,则亦何必如此悖乱,殄灭一切,昏迷其本心而不自知耶?”⑥

      佛教对朱熹的影响表现在他的理学思想中,也表现在他讲学所使用的语言和选择的隐喻中。

      二、《朱子语类》佛学词语例释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门人讲学问答的实录,汇编有98个来自长江以南不同地区的门生所记14295条语录⑦,大多为问答式,从中可见朱熹和门人弟子讲学讨论时的具体语境和神情语态,堪称研究朱熹思想和宋代社会文化的一块璞玉。

      朱熹讲学中经常提及佛教的修行和禅宗公案,《朱子语类》中记录了不少佛学词语。除佛经和佛教人物外,主要有如下一些词语:浮屠,衣钵,符咒,法门,根器,干屎橛,化生,火化,寂灭,接人,机锋,六窗,轮回,六根,六尘,六识,四大,十二缘生,麻三斤,弄精神,弄精魂,话头,实相,沙界,瞿昙,三生十六劫,三身,偷生夺阴,夺胎出世,微尘,法界,铁轮,心印,定慧,扬眉瞬目,禅和,禅和子,住持,报应,因果报应,白骨观,禅机,啐啄同时,参禅,顿悟,函盖乾坤,随波逐流,截断众流,见性,识心见性,入定,十八戒,四不迁,修行,圆明,棒喝,使棒使喝,一棒一喝,一喝一棒,勇猛精进,清净,坐禅,转经,做功德,坐化及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等。下文选取《朱子语类》中部分佛学词语进行考释。

      1.矮人看戏

      曰:“后人只是想象说,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27、688)

      鲁直一时固自有所见。今人只见鲁直说好,便却说好,如矮人看戏耳!(140、3326)

      按:指矮个子挤在站着的人群看戏,比喻人不了解实际情况,没有自己的见解,跟着别人说长道短。亦作“矮子看戏”。如:

      其有知得某人诗好,某人诗不好者,亦只是见已前人如此说,便承虚接响说取去。矮子看戏相似,见人道好,他也道好。及至问着他那里是好处?元不曾识。(116、2802)

      禅语中喻法眼不明,只能机械地随从模仿别人。如《五灯会元》卷十九《白云端禅师》:“忽有个汉出来道:‘长老你恁么道,也则白云万里。’这个说话,唤作矮子看戏。三十年后,一场好笑。且道笑个什么?笑白云万里。”其他文献亦有用例。如清赵翼《论诗》:“矮子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又作“矮人观场”。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予观宋景文近体,无一字无来历,而对仗精确,非读万卷者不能,逈非南渡以后所及。今人耳食,誉者毁者,皆矮人观场,未之或知也。”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选剧》:“尤可怪者,最有识见之客,亦作矮人观场,人言此本最佳,而辄随声附和。”

      2.抱不哭孩儿

      和靖守得谨,见得不甚透。如俗语说,他只是“抱得一个不哭底孩儿!”(101、257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