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义正音”是戴震提出的主张,指据词义以求古音。包括:求字词的古音地位;求古音部类的关系和古音演变轨迹。以义正音,有其理论和方法。 以义正音与因声求义是音义关系研究的两个方面。因声求义之法利用清代古音研究的成果,在求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经陆宗达、王宁先生总结,成为训诂学的三大重要理论方法之一①,而以义正音尚未能加以理论总结。以义正音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严密的逻辑,为传统古音学的重要成就,也可为现代古音研究所用,本文试总结之②。 一、“以义正音”的提出 1.1 戴震“以义正音”的提出 戴震在《转语二十章序》(作于1747③,以下简称《序》)中说: 人之语言万变,而声气之微,有自然之节限。是故六书依声托事,假借相禅,其用至博,操之至约也。学士茫然莫究④。今别为二十章,各从乎声,以原其义。 ……人口始喉,下底唇末,按位以谱之,其为声之大限五,小限各四,于是互相参伍,而声之用盖备矣。 参伍之法:台、余、予、阳,自称之词,在次三章;吾、印、言、我,亦自称之词,在次十有五章。截四章为一类,类有四位。三与十有五,数其位,皆至三而得之,位同也。凡同位为正转,位同为变转。……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则其义亦可以比之而通。 ……昔人既作《尔雅》、《方言》、《释名》,余以谓犹阙一卷书,创为是篇,用补其阙。俾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⑤ “疑于义者,以声求之”就是因声求义;“疑于声者,以义正之”就是以义正音。《尔雅》、《方言》、《释名》是释义的专书,而其中多有转注假借,故以义为纲的底下有古音的线索牵连;训诂反映的意义发展变化轨迹,与声音演变的线索密切相关。因声求义,是以古音的线索求意义的关系线索;以义正音,是拿意义的线索求古音和古音的关系和变化轨迹。这就是音义互求。 1.2 “以义正音”的内涵 戴震“以义正音”最主要在于探讨古音演变轨迹和规律。清代古音研究的主要目标有二,一是古音,包括字的古音(归部和读法)和古声韵部类,部类间的远近关系,二是音变轨迹和规律。按顾炎武创造的方法,求字之古音是正《唐韵》(实即《广韵》)反切以得到古音,求古音部类是离析《唐韵》然后重新归整古韵部。他的古音研究主要目标是求古音。顾炎武之后,江永、戴震、段玉裁发现,古今语音变化,反映着古音部类之间的远近;从古今演变轨迹中可以得到古音部类的远近关系,同时也就可以从音变轨迹中归纳演变规律。所以求古音和求古今音变规律,密切关系,求古音的进一步是求音变规律,求音变规律势必先求古音。 1.2.1 求古音部类 古今音变规律,必以部类为单位来观察和衡量。 1.2.1.1 韵转要用韵部衡量。戴震的古音,最后定论是九类二十五部: 第一类:阿第一(阳),乌第二(阴),垩第三(入) 第二类:膺第四(阳),噫第五(阴),億第六(入) 第三类:翁第七(阳),讴第八(阴),屋第九(入) 第四类:央第十(阳),夭第十一(阴),约第十二(入) 第五类:婴第十三(阳),娃第十四(阴),戹第十五(入) 第六类:殷第十六(阳),衣第十七(阴),乙第十八(入) 第七类:安第十九(阳),霭第二十(阴),遏第二十一(入) 第八类:音第二十二(阳),邑第二十三(入) 第九类:醃第二十四(阳),
第二十五(入) 1.2.1.2 声转要用声母系统的单位来衡量。“人之语言万变,而声气之微,有自然之节限。”自然之节限具体就是声母系统的单位,也就是二十章及其结构。 下面是我们从他的《序》和《声类表》⑥归纳得到的转语二十章的表:
1.2.2 求声韵流转轨迹 1.2.2.1 占韵流转轨迹 戴震总结古韵规律性演变的“正转之法”有三:“一为转而不出其类:脂转皆,之转咍,支转佳是也;一为相配互转:真文魂先转脂微灰齐,换转泰,咍海转登等,侯转东,厚转讲,模转歌是也;一为联贯递转:蒸登转东,之咍转尤,职德转屋;东冬转江,尤幽转萧,屋烛转觉;阳唐转庚,药转锡;真转先,侵转覃是也。”⑦规律性联贯递转实际上包括了正转之法,上述“正转”轨迹如下:(真先、侵覃不论) 阳声:蒸登→东……东冬→江……阳唐→庚 阴声:之咍→尤……尤幽→萧 入声:职德→屋……屋烛→觉……药→锡 相邻同类两韵是“转而不出其类”,如蒸与登;同列是阴阳入“相配互转”,如蒸登、之咍、职德是阳声、阴声、入声对转;从左到右是“联贯递转”,如蒸部转东部,东部转阳部……相配的阴声、入声也有相应平行的递转。 以《序》所举例子,“台、余、予、阳,自称之词,在次三章”,都是喻母字。但“台”在之部,“余、予”在鱼部,“阳”在阳部,鱼部是第一类的阴声(收喉),之部是第二类的阴声,二部相次。江永、段玉裁都认为阳部是鱼部的阳声,但戴震以阳部配宵、药。又如,“吾、印、言、我,亦自称之词,在次十有五章”,它们都是疑母字。“吾”在鱼部,“印”在阳部,“我”在歌部,戴震以歌部为鱼部的阳声;“言”在元部,元歌对转,但戴震以元为祭、月的阳声。依戴震安排的系统,歌(我)和元(言)为第一类和第七类的阳声,它们直线距离虽远,但是环形首尾衔接起来则是相邻的(其意类似章太炎《成均图》弇声的隔越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