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元话语(metadiscourse)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Harris(1959)提出。这个概念自1980年代起首先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得到广泛关注。从篇章的角度对元话语进行系统研究则始于19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元话语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
del 2006)。元话语作为人类语言交际的一种基本特征,其在篇章中使用的普遍性已被学者认同(Mauranen 2010)。 元话语系统研究始于美国学者Vande Kopple(1985)的开创性工作,代表人物有芬兰学者Anna Mauranen、英国学者Ken Hyland和瑞典学者Annelie
del等。迄今为止,元话语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术篇章的考察。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学术篇章中的元话语进行了探索,如Mauranen(1993)和
del(2006)重点从对比修辞的角度对元话语进行研究;Hyland(2005)则倾向于探索英文写作过程中作者如何利用元话语取得理想的修辞效果。 近年来,国际学界对元话语的研究驶入了快车道。与以往研究相比,当前的元话语研究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等方面都有显著进展。下面从理论研究、研究方法、研究模式、类别探讨、研究领域五方面主要介绍近五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 2 理论研究 自元话语的概念出现以来,从理论上对元话语的探索就没有中断过。Williams(1981:211-2)认为,元话语是“有关话语的话语,跟主题无关”。Vande Kopple(1985:83)认为,元话语是有关基本命题信息的内容以外的话语,是引导读者去组织、分类、解释、评价和反映篇章所传达信息的一套机制。目前,虽然学界对元话语的内涵,即“什么是元话语”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研究者对元话语的定义大致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Hyland and Tse 2004:157;
del 2010:70)。 狭义的元话语,也称“元话语”(reflexivity metadiscourse),强调元话语作为“关于话语的话语”(discourse about discourse)具有反身性,重点关注的是元话语的篇章组织功能,如In the following,.;As I have stated,…等表达。在这种观点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
del 2006,2010;Mauranen 2010)。 广义的元话语,也称作“篇章互动元话语”(textual interaction metadiscourse),或称“互动元话语、人际元话语”,指的是那些显示作者和读者之间互动的话语(Hyland 2005)。篇章互动元话语不仅包含元话语所涵盖的那些用于组织篇章的元话语,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作者对于篇章命题内容真值的态度、评价以及对读者的态度,从一个角度体现了作者和读者互动的程度。这些元话语包括模糊语(如probably,in general,seem)、增强语(如indeed,of course,in fact)、态度标记语(如importantly,interestingly)、作者自称语(如I,we)、读者指称语(如you,your)、引导读者行动的指令语(如imagine,consider)等诸多内容,广义的元话语概念并不把当作一个评判标准。
del和Mauranen(2010:4)尝试用“厚”和“薄”的说法来概括当前元话语研究的范式。具体来说,她们把以反身模式为基础的研究称作“厚”研究,把以篇章互动角度为基础的研究称为“薄”研究。从历史上看,元话语研究在其初始阶段是以“薄”研究为主导的,例如Vande Kopple(1985)、Crismore等(1993)等人的研究;“厚”研究则是在近年得以丰富和发展,代表人物是
del(2006)、Mauranen(2001,2003)、Vassileva(199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