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王:近代上海的新闻记者

作 者:

作者简介:
江文君(1981-),男,上海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上海 200235

原文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新闻记者是一个直接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自由职业。近代以降,伴随各种报刊的出现,新闻记者也在上海应运而生。记者职业在近代上海的发展,是这种现代性与进步的逻辑的具体展现。与西方媒体不同,近代中国的传媒并非是独立于国家权力之外的第二类权力。尽管如此,在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下,不少记者坚持新闻专业理念,坚持正确地报道事实真相,坚信媒体和记者既是稳定、更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12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12)04-0074-(07)

      新闻记者是一个直接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自由职业。近代以降,伴随印刷报刊的出现,记者或称访员这一职业群体也在上海应运而生。清末民初,报馆盛极一时,名记者如于右任、戴季陶、邵力子、叶楚伧等嗣后皆握政权。《上海洋场竹枝词》就描述道:“代表民间作舌喉,口诛笔伐附春秋。昔时南董多新贵,言论于今不自由。”[1](P271)《沪江商业市景词》一书也赞誉报纸“报登各业各行情,每日纷纷利自盈。中外电迥消息广,纵谈时务愈精明”。[2](P27)上海的新闻记者职业大致上从此开始勃兴。

      一、新闻记者在近代上海:无冕之王

      上海最早建立新闻系的是圣约翰大学。该系于1920年9月创办,由美籍教授卜惠廉(W.A.S.Pott)在教务会议上提议设立,聘请时任《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柏德逊(D.D.Patterson)担任系主任。此时的新闻专业只在普通文科内增设,尚未授予新闻学学位,毕业者仍授文学学士学位。[3]1924年,圣约翰大学又将报学专业扩为报学系,成为国内第一家完整意义上的新闻教育机构,课程设置则仿照美国。

      新闻记者的收入在专业人士群体当中位于中等。1930年代的调查显示了报社的薪资金字塔层级:报馆的最高职务为总理(或社长),馆主自任者,月薪自定;雇佣者自200元至400元;总主笔、总编辑,月薪自150元至300元;编辑主任,月薪自120元至200元;电讯、要闻、地方、本埠,各编辑,月薪自60元至100元;特派记者(驻重要都会、司发电通讯职),除交际费外,月薪在100元左右;外埠特约通讯员,以篇计的,2元起至10元止;本埠自雇外勤记者,除车费外,月薪40元至80元;普通访员兼任他报(如经济访员、公堂访员等),月薪自10元至30元;副刊编辑,自40元至80元;编译约60元;校对和译电人约20元左右;其他附刊增刊(如教育、文艺、经济、汽车、妇女诸栏)或延专家主任,或由团体编辑,私人待遇30元至40元,团体义务居多。[4](P57)普通记者的月薪平均而言在50元上下,与公司职员薪资相当,新闻记者的收入委实不高。最早的记者大多出身前清士子,科举废除断绝了士人的晋身之路,他们只好委身洋场,卖文为生,从事传统看来听短问长、搬弄是非的卑贱职业。1920年代的名记者熊少豪就批判记者的缺陷在于“记者的专门知识固然没有,即普通常识亦无心得”;“记者常识的缺乏,不能明白社会群众的要求”;“从事编述的大多为落伍文人”。[5](P63)

      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记者的薪资待遇水涨船高。以《大公报》为例,该报社制定的《职员薪给规则》,分别为月薪、特别费、年终酬劳、生活津贴、年资薪等5类,每类又分各种等级,月薪从50元至1000元。[6](P205)另据徐铸成回忆,《大公报》有一个“年资薪”的规定,即除正薪外,凡工作满五年以上,即按年资分别加发薪金的百分之几。[7](P19)按徐铸成的回忆,年资薪的标准是“大约进馆满五年的,可加发月薪的百分之五,十年的十分之一,如此累进,这也是鼓励职工安心工作、久于其事的一种方法”。[8](P264)一般而言,累进薪资较适用于低职位且重复性高的职务,对于职员长期服务和降低离职率有正面功效,但难以符合同工同酬的精神。

      记者多是卖文为生,但报社老板为了加强激励机制,也不时向记者发放小额员工股,以资激励。《大公报》的发行职员李清芳回忆:“有一天,胡政之让我抄一个名单,同时告诉我关于发放劳力股的决定。当我在名单上看见有我的名字,大出意料。按我十来年付出的劳动,给我定了150股,劳力股不是金钱,而且只给少数几个人,这对我来说确实是很大鼓励。”[6](P44)报社内的中高级职员之外,一些著名记者除了较普通记者更丰厚的薪资外,也偶有股份奖励。

      报馆为能让人才安心工作,在薪酬上给予激励的同时,也为员工提供生活福利。譬如,申报馆为员工提供生活便利。报馆四楼设有经济食堂,员工可以在食堂就餐,还在报馆四楼设有理发室,收费只有外面理发的五分之一。[9]

      那么如何才能当上记者呢?记者任职资格并不苛刻,一般要入报社首先当练习生。以《大公报》招考记者为例,《大公报》在《申报》上刊登一则招聘广告称:“本市九江路五四五号大公通讯社。特招考联系记者数名。其规定办法如下:资格高中毕业,或有同等学力,熟诸本市各方面情形,年龄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待遇,练习期六个月,每月津贴十五元,供膳不供宿。期满后升任正式记者。月薪自二十元起至六十元止。”[10]当然,也有不少人是通过个人关系等内部人推荐的捷径当上记者的。如著名记者金雄白能进上海《时报》当练习校对,主要仰仗他在该报任总主笔的伯父金剑花提携。郑逸梅曾直言两人的亲属关系,“《时报》记者金雄白,剑花之侄也”。[11](P236)1925年金雄白初入时报馆,编辑的收入是每月60元到100元,校对每月25元到40元。金雄白的职务练习校对,每月薪水就只有12元。[12](P49~5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