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权农学思想考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袁名泽,男,哲学博士,广西玉林师范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社科部副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科技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道教农学思想

原文出处:
农业考古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2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朱权,明代著名道教学者、农学家,其著作异常丰富,从宗教和科学的角度看,其著述自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黄老诸术皆具。道教专著有《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成书于正统九年,收入《续道藏》。其农学著作有《臞仙神隐书》、《茶谱》和《臞仙肘后经》,集中体现他丰富的农学思想。可不知何故,现代学界对朱权及其思想研究、尤其是对其农学思想研究罕见,从目前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来看,有关朱权的论文数量还不足50篇文章,其中大部分研究其内丹、医药、养生思想和音乐思想,还有些文章论及其道教思想、家族情况。只有四篇文章对朱权的《茶谱》进行了研究,例如,晓柳的《朱权与〈茶谱〉》①、《朱权茶道述评》②、朱海燕的《朱权〈茶谱〉的“清逸”审美思想》③。没有一篇对《茶谱》中的农学思想进行详细介绍的,在我国农学史家王毓瑚先生的《中国农学书目录》④中明确将其列入我国古农书,视朱权为我国古农学家,但至今无一篇文章对朱权的农学著作及其思想做一个详细的考证。后学今撰写拙文,以视诸位农学史家,并期盼校正。

      一、朱权其人考辩

      朱权是一位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其身份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后学认为其身份可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可认定他为具有皇族身份的道士,这可从《四库全书》的介绍得知详情,在其作品署名中也可看出其崇道思想。朱权(1378-1448),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七岁自号大明奇士,号臞仙,亦号涵虚子,丹丘先生,这些号乃典型的道士之称号。例如,最早用于《神隐》所载《上天府神隐家书》中的“涵虚子”,其意就是“涵虚宽容”,体现他崇道修真以涵养虚静为务的道家情怀。还有“臞仙”称号,“臞”为清瘦之意,“仙”为朱权所慕,此号也表明朱权强烈的求仙问道之意。丹丘先生或丹邱先生之称亦有深厚的道家文化气息。丹丘为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境。“《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因就众仙于明光也。丹丘,昼夜常明也’。洪兴祖补注曰:‘留不死之旧乡,其仙圣之所宅乎?’可见以丹丘为号,正是朱权的神仙向往”⑤。一些史迹中也可找到朱权为道士的证明。《净明宗教录·涵虚朱真人传》:“明高皇帝十四子。锡名权,号涵虚。初封宁夏,因其智谋,宠锡山疆,巩固邦国也”。先是诸藩王各有时赐田庄、陂池、芦州诸利,上以王当食租衣税,无事田土,优诏罢之。明洪武廿四年辛未夏四月,封于大宁。明永乐元年癸未迁封江西,因而上书愿赐南昌近(郭)灌城田土,俾诸子耕自给。徙居南昌后,拜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为师,研习道典,弘扬道教义理,醉心道教修行,力求长生久视,曾于西山缑岭(今属南昌市)创建道观与陵墓,后来成祖朱棣赐额“南极长生宫”。宫前又有华表一对,上刻道教符箓,这是朱权崇道、习道的明显见证。另外,在其平生作品和论著中亦多表现道家无为思想,例如在其《臞仙神隐书》序言中说:“人家子孙不可不教,但能识其姓名,知其数目,写得几行歪字,算得谷米粮数足矣”⑥。主张男人娶农家贫女为妻,这样就能同甘共苦,使家业兴旺。明正统十三年戊辰九月十五日巳时薨,明景泰二年辛末十二月初十日,敕封南极冲虚妙道真君。死后着道冠道袍入殓,故别号云庵道人。《臞仙神隐书》中的自序可以看出。它说:“藏其天真,高莫窥测者,天隐也;避地山林,洁身全节者,地隐也。身混市朝,心居物外者,名隐也;身虽不能避地而心能自洁,谓之神隐,不亦高乎。乃学于抱朴子之术,予尝得之矣”⑦。这也是朱权道士身份的见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道家类》中江西巡抚采进本说:“明宁王权撰,权有《汉唐秘史》,已著录。此书多言神仙隐逸摄生之事。权本封大宁为燕王。永乐元年改封南昌,会有谤之者,乃退讲黄老之术,自号臞仙,别构精庐,颜曰神隐”⑧。

      其次,他还是一位出身于皇族的、非常重农的农学家。他在我国皇家重农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皇族重农的优良传统。据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首位重农务农的著名皇帝是宋真宗,他积极推广占城稻,并亲自试种于玉宸殿上。又开启了后来皇上重农之风,对后来清朝皇帝重农有深刻影响,清朝初期的顺治帝隐居相间务农,康熙帝在皇家御园的西苑种有玉田品种的水稻数畦,培育出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味腆的早熟稻种—御稻米,并在江南普遍推广,均受到其深刻影响。

      二、《臞仙神隐书》及其农学思想考辨

      《臞仙神隐书》自产生以后,流行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既在古籍中有所著录,例如在《明史·艺文志·农家类》有著录,为二卷。《朱氏八支宗谱·宁献王事实》载录有二卷,在《宝文堂书目》(明·晁瑮撰)载录书目53种中将其著录于子类,亦为二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道家类》亦有录。另外在《古今书刻》、《读书史会要》、《江西历代刻书》、《中国印刷史》、《净明宗教录·涵虚朱真人传》、《献征录·宁献王权传》、《列朝诗集小传》中均有载录。同时也有很多种单行本流行于世,从现有情况来看,这些单行本主要是明朝刻本,有如下几种⑨:①明刻本,半页十一行二十字,黑口四周双边。②明刻本,半页十一行二十字,黑口四周双边,存上卷。③明刻本,半页十一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④明刻重修本,清丁丙跋,半页十一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有刻工。又藏南京图书馆(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⑤新刻臞仙神隐四卷,收入胡文焕《格致从书》,明万历胡氏文会堂刻本,半页十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又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见《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通过对朱权著作落款的比较,在朱权著作中凡属他个人创作的均以“制”落款,属于他编述和辑纂的著作则以“编”落款⑩,而刊刻他人作品则往往在作品首页中加以说明,该书正署有“涵虚子臞仙制”,故由此可知该书为朱权的撰著。

      关于该书的性质,这是一个难题。在我国古籍著录中存在不同的分类现象,例如,《百川书志》载录在隐家类,亦为二卷,并且明确说明“《神隐》二卷。臞仙制。上卷四十一类,凡三百九十三条,摄生之道,乐其志也;下卷十四类,凡五百四十五条,归田之计,乐其事也。”(11)我们从此可以看出,它并非专业的农书,但《明史·艺文志》明确将其著录于“农家类”中,所以后来我国著名的农学史家王毓瑚先生明确将其视为农书,而且是月令体农书,他说“《农桑衣食撮要》要算是完整保存到今天的、最古的一部月令体农书了。以后明代这类著作也不少。比较可观的只有朱权的《臞仙神隐书》和桂萼的《经世民事录》,而这两部书的有关部分,基本上又都是转录的本书”(12)。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道家类》中其内容也只分为两卷,上卷有部分内容涉及到农业,此内容为:卜筑之计23条,在此作者主张池中养鱼,种植茭菱芡,塘边种植甘菊、芙蓉、红蓼、水柳等;草堂清典47条,作者在此也主张种花草美化环境,养猫、狗、鹿、鸡、龟、猿、鹤,以便增添活力;草堂杂用22条、道具之属18条、山家农具15条,提及农家必备农具;仙家服食21条、山居饮食99条,具体介绍食物加工与食物搭配禁忌;牧藏果物27条、造面醖酒醋日12条、醃肉瓜菜鲊脯日2条。整篇贯穿道教农学思想,但主要目的不在于说明和介绍种养方法,而在于突出“摄生之道”。只有下卷才具有丰富的农学思想,主要论述归田之计,是真正的农书,其内容为:首先说明农民必须重时,必须重农,重视农业生产的教育与实践,文中提出“锄云耕月”的说法,即“若药苗出时,必于清晨,往药圃荷锄而去,其时天底将明,白云满谷,为之锄云。五更参上月未落之时,农家于此时夜间赶凉,皆去使牛以耕其田,为之耕月”。不仅如此,农民还要关心对下一代的农业生产教育,他说:“这两般事为子侄孙辈都要知道,乃是庄家受用丰身处。”然后以月令体的形式分别指出各季各月的农事活动:春151条:正月39条,具体指出此时的一岁之务:修墙垣、编篱落、开沟渠、偃陂塘、整屋漏、修蚕屋、修农具、织蚕箔、置蓑笠等。二月59条,具体介绍了此月的农事活动:教牛、种木、时种、种药。三月53条,指出此月在二月基础上多进行种花、修馔、养蚕法。夏123条:四月39条,此月的农事活动基本同三月,只是多有收藏。五月10条,此月同四月。六月54条,此月农事活动为务农、修馔、收藏。秋105条:七月21条,指出此月的农事活动为种木、仙道、时种、修馔、收藏。八月40条,此月的农事活动为务农、种木、时种、治药、种花、修馔、收藏。九月44条,此月农事活动为务农、时种、种花、治药、修馔、收藏、牧养。冬86条:十月38条,此月的农事活动为务农、种木、时种、种花、治药、修馔、收藏、牧养,可以说是一年中农事活动最多的一月。十一月19条,此月的农事活动为务农、种木、种花、修馔、收藏。十二月29条,此月的农事活动为务农、种木、修馔、收藏、牧养。牧养之法十六条;治六畜诸病法64条。概括了农家一年的种养之事,为农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指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