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3-0048-04 群众路线是我党领导各项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形成于党领导新民主主义斗争的革命实践,坚持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执政实践,是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的重要内容。随着党从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党转变为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群众监督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日益成为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和实践的重要内容,对保持和发展党群亲人般的血肉联系有着重要意义。 一、革命战争条件下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及其历史特点 紧密依靠人民群众是我党一开始领导中国革命就意识到的问题。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P90)1929年9月,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就红军与群众的关系提出了指导意见,指出了党内和红军中“有根本不相信群众力量的危险”[2](P482),要求加以纠正,树立群众观点,加强群众工作。同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批评了红军建设中各种错误倾向,指出红军绝不是单纯打仗的,“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如果不是这样认识问题,“便有走到脱离群众”[3](P86)的危险,强调单纯军事观点的来源“就是过分相信军事力量,而不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3](P87) 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党对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34年1月,毛泽东将人民群众比作“铜墙铁壁”,说“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3](P139)1935年12月,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指出:必须充分依靠群众,“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打垮。”[3](P155)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强调:“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4](P347),“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4](P511)党在实践中加深、凝结起来的这些经验性认知,为将紧密依靠人民群众的观点上升为群众路线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1945年党的七大的召开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的确立。毛泽东在大会报告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P1031),“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5](P1095),“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5](P1036)刘少奇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明确阐述了群众路线的丰富内容。第一,指出保持与群众的紧密联系是贯彻党的宗旨的要求和体现,“我们党的一切组织与一切工作必须密切地与群众相结合”[6](P342)。第二,指出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区别于任何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对人民群众的这种观点,我们与人民群众的这种关系,是和一切剥削阶级对待人民群众的观点及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根本不同。”[6](P343)第三,指出必须坚决与各种脱离人民群众的倾向作斗争,“先锋队是完全可能脱离人民群众的。而先锋队如果脱离人民群众,就不能成其为人民的先锋队,就不能实现它解放人民群众的任务,而且有直接被敌人消灭的危险”[6](P344),“将来革命愈扩展,工作愈繁重,我们内部的这些倾向也愈有可能生长。因此,我们经常和这些倾向作斗争,才能经常保持和巩固我们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6](P347)第四,指出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6](P348-352)刘少奇的这些概括是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精辟归纳,也是对党历史实践经验的深刻提炼。 从党的七大前后党对于与群众关系的认识来看,分别有三种表述:一是方法论的表述,强调“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5](P900)二是作风角度的表述,即将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概括为党的优良作风。三是路线角度的表述,“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6](P342)这三种表述都准确地反映了党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内涵。无论是方法、作风还是路线,都坚持了党的先进性本质,对于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必须指出,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群众路线思想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它建立于共同奋斗的使命基础上,侧重党对群众的依赖和人民群众对革命的支持这样一种关联性,群众监督的思想没有被包含在党的群众路线中。虽然在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实践中,存在接受群众意见的一些事实,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体现了群众监督的作用,但从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思想认识看,并未将群众路线与群众监督相联系。党的群众路线的这个特点是由历史条件决定的,但随着党成为执政党,必须将群众监督的思想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加以认识和强调。 二、群众监督是党执政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 将群众监督纳入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内容之中,是在党的八大会议上。邓小平在大会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详细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其中突出地强调了加强群众监督的重要性,是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亮点。 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角度出发,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会议上关于群众路线问题阐述了哪些以往所没有涉及的思想呢?第一,强调党的地位和角色的变化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性。邓小平指出:“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7](P221)第二,要求全党同志在执政条件下必须摆正党和人民群众的位置。邓小平用“工具”论表达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他指出,要深刻认识到,党决不能把人民当做自己的工具,恰恰相反,党才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7](P218)第三,指出决不能“滥用党的威信”。邓小平指出:“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么,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7](P219)第四,论述必须加强群众对党的监督。邓小平指出:“我们需要实行党的内部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党外人士对于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7](P215)这些思想为党的群众路线增添了新内容,其中,将群众监督纳入党的群众路线是一个重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