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吴歌西曲为代表的南朝乐府民歌在将歌咏的重心置于男女之情的同时,却又呈现了江南山川河流、社会面貌和风俗民情。从而被认为具有了某种江南性格,并成为江南美学整体的组成部分。作为现实的江南风土民情进入民歌,作品中江南事象、歌者“情思”、民歌整体结构之间会形成一种关系,江南民间美学是从这些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本文从南朝民歌的“歌兴”方式、“内蕴灌注”与“情趣蕴含”以呈现江南民间审美经验的被发现。 一、南朝民歌的“歌兴”方式 “兴”的本义是“起”,因此又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本文所谓的“歌兴”,特指南朝民歌通过民间思维和心理状态观照江南事象的言唱方式。在为数众多的南朝民歌中,这种歌兴具体表现为对江南的自然山水的描摹与咏唱。 萧涤非先生认为吴歌西曲发达的原因之一,即为“因于地理者”。“地理之影响于人生者有二:一曰天然环境,二曰经济条件。地理不同,斯国民性亦随之而异。……南朝乐府,则其发生皆在长江流域,山川明媚,水土和柔,其国民既富于情感,而又物产丰盛,经济充裕,以天府之国,重帝王之州,人民生活,弥复优越,故其风格内容,遂亦随之而大异”①。这固然说明了地理环境对南朝民歌的影响,由另一面观之,吴歌西曲的创作必然也沾染了江南地方特色。有关南朝民歌中的地方场景,学界已多有研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江南风物在吴歌西曲的描绘中并非随意述及,而是往往进入到民歌的“歌兴”方式之中,成为民歌创作的促发因素。如写山的民歌,“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子夜春歌》)。“冬林叶落尽,逢春已复曜,葵藿生谷底,倾心不蒙照”(《子夜冬歌》)。作者在描摹了春日与冬天的山景和山中生物的时令状态之余,方才隐约含蓄地透露出对自然山川悠然欣赏的乐趣。“逍遥独桑头,北望东武亭;黄瓜被山侧,春风感郎情”(《前溪歌》)。正是黄瓜被山侧之景象,勾起了歌者对春风、对自然生机的情绪反应。显然,歌者不是单纯叙写景致,而是由江南山川四时流变之景所感发而歌。再如写水的民歌,“千叶红芙蓉,照灼绿水边。馀花任郎摘,慎莫罢侬莲”(《读曲歌》)。“鸳鸯翻碧树,皆以戏兰渚。寝食不相离,长莫过时许”(《长佳乐》)。“黄葛结蒙笼,生在洛溪边。花落逐水去,何当顺流还,还亦不复鲜”(《前溪歌》)。古人曾有云:“楚之水淖弱而清”(《管子·水地》)。说明古人体会出南北方流水有疾徐清浊之别,相对于北方之水来说,江南流水的声音轻柔而难以描绘其气势。所以,这些诗歌无不从视觉角度来感受江南之水,着眼于吴地特有的多重水色:“绿水”、“素水”、“碧水”,经常盛在“绿池”、“兰池”、“兰渚”、“汀州”、“玉池”之中,水边通常会有“落花”、“素月”、“红芙蓉”、“清荷”、“紫草”等。歌者由江南水色而起兴,借此传递出对水乡之景的质朴情思。 江南山水挑动歌者的“歌思”,地理事象触动歌者的情致,歌者以民间特有的体识方式来观察体悟他们所面对的情感生活,这在吴声乐府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前溪沧浪映,通波澄渌清。声弦传不绝,千载寄汝名,永与天地并”(《前溪歌》)。前溪实有其地。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中说:“于竞《大唐传》:湖州德清县南前溪村,则南朝集乐之处。今尚有数百家习音乐,江南声妓,多自此出,所谓舞出前溪者也。”而“德清县毗邻武康县,前溪实是武康县的水”②。只是歌者咏前溪,却是借水起意,寄寓爱情。吴声乐府中的《华山畿》是南朝时流行于长江下游的民歌。华山,在今江苏句容市北,处于吴声乐府曲产生并流传的中心地区。其第一首诗前小序云: 《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③ 显然,对作为歌者的女子而言,华山不仅是男女感情的发生地,亦是感情无以为继的伤心之所,这一地方足以勾起女子刻骨铭心的情愫,一时间悲欢在臆,情动而成歌。同时,《华山畿》亦可视为民间歌者由此山及此事而作,由此事而触及歌者的歌兴,带有异闻色彩的地方名物为民歌创作提供了灵感机缘。正是由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认为,江南山水进入南朝民歌语境,催生江南民间审美经验,并非仅仅是题材的缘故。 二、南朝民歌中的“内蕴灌注”与“情趣蕴含” 南朝民歌的起兴对象,远不止山水而已。吴楚之地的生产经济、城市生活、民俗风貌,无一不促发着民间歌者的声音。然而需要仔细分析的是,江南风土人情被歌者的“感发之思”带入作品之后,给南朝民歌的境界、意象、语蕴、格调、情趣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解释这一问题,无疑需要作如下考量:贯穿或者说浸润了民间观照的江南事象对南朝民歌所起到的作用,是一种根本性的“内蕴灌注”,这种“内蕴灌注”更多地体现在江南事象为南朝民歌提供了内容上的支持、语蕴上的表现以及意象上的特色,更重要的是,江南事象带来的这种内蕴,也赋予了南朝民歌以独特的“情趣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