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行为与当代审美

作 者:
苗棣 

作者简介:
苗棣 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文学系

原文出处: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审美活动本来是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在人类的幼年时期,处于原始状态下的部落成员不但有着与文明社会成员同样的爱美天性(如果不是更强烈一些的话),而且显示了更加普遍的艺术才能。

      人类学的考查表明,采集和渔猎社会的生活并不像我们通常想象得那样艰苦不堪,反而是有着相当的闲暇,颇有些悠哉的味道。在这样的前提下,原始人类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手段来满足自己的审美追求,其执著程度常常令“文明人”感到大惑不解。达尔文在荷恩角送给当地的翡及安土人一块红布,却发现那位土人并不用这块布遮体御寒,而是和同伴把它撕成细条,缠绕在冻僵的肢体上作为装饰品。人类学者库克总结说,“他们情愿裸体,却渴望美观”。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原始部族中也一再被发现。

      为了追求美,未开化的原始人不但用各种羽毛、兽皮、贝壳和矿石装饰自己,通过在身上脸上涂抹各种花纹和纹身、划痕美化自己,同时也在进行着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创作。他们在粗劣的质料上用粗劣的工具进行绘画和雕刻,其生动和传神常令文明社会的艺术家自愧弗如。而这样的艺术天才在澳大利亚或是非洲的土著居民中却是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人类学者昌西说:“许多的青年都善于描画事物。麦累地方,他们的庐舍是用树皮遮盖的,青年人往往喜欢在树皮的内面刻画或用木炭绘画许多的形体景色,以为娱乐。许多青年都是绘画的天才,速写起来非常之迅速。”其他学者也认为“那些土人普通都具有雕刻和绘画的非常才能”。[1]

      他们热爱歌唱,出口成章,“澳洲老人们对于唱歌,和水手们咀嚼烟草一样,简直是家常便饭。他怒也唱,喜也唱,饿也唱,倘若饮酒,如果没有饮到烂醉如泥的时候,就更加唱得厉害”。而“每一个爱斯基摩人都有他自作的曲调和自作的歌辞。其内容取材于能够想象得出的每一件事情:如夏季的美丽,诗人在各种不同环境里的思想和情怀,例如在侦伺海豹的时候,或与别人生气的时候;他们或者讲述某一种重要的事情,如长期旅行之类”。[2]至于舞蹈,那更是所有原始部族共同热爱的一项娱乐活动,凡是能够触发他们敏感心灵的各种事情,都会给他们制造出舞蹈的机会。

      对于原始艺术的起源,历来有劳动起源说,巫术(宗教)起源说,以及形形色色的心理动机说,但无论如何,人类的审美天性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如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所证明的,在原始人类的许多艺术活动中并没有自娱和娱人以外的其他因素。可以说,在原始时期,人类的审美天性较少受到社会的干预,特别是没有受到所谓文明的制约,表现出孩童般的纯稚和热情。在那个时代,审美活动完全溶释在日常活动之中,没有艺术家也没有鉴赏家,没有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也没有被人为仪式化的正襟危坐式的审美活动。

      这种状况是随着文明(准确地说是农业文明)的出现而发生变化的。进入文明之后,社会分工高度专业化了,不但物质生产有人专司其职,就连精神文化也被少数人垄断了。农业文明所推动的生产力的跃进并没有给社会的大多数民众带来多少物质生活的改进,反而使他们陷入前所未有的劳苦之中。一个古代农民的日常劳作之辛苦,会让风餐露宿的原始部落民感到难以承受,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原始状态下曾经十分张扬的日常审美情趣被深深压抑下去,只能偶尔展现一下,稍许调节生活重负下紧绷着的神经。

      而在另一方面,同物质生产分离开的少数专业艺术家却出现了。古代诗人沉浸在语言形象的冥想之中,乐师和画匠把自己的技艺当作谋生的手段。他们或是耗尽一生心血揣摸技艺,或是师徒相传严守程式规范,经过一代又一代倾注心血的精雕细琢,各门类的艺术日益高度精致化起来。

      精致的艺术引发了精致的审美。少数文化贵族在长期的审美训练和审美熏陶中养成了精致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修养,那些只有具备这样的审美修养才能接受领略的艺术也就被标志为高雅艺术。《乐记》上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所谓“乐”,就是合乎传统庙堂礼制规范的,精致高雅的歌舞表演。它不同于普通人也能感受到审美意味的通俗音乐,即所谓的“音”,只有少数不事生产的君子才能领略其“绕梁三日”的魅力,才会有“三月不识肉味”的进入陶醉状态的审美感受。

      二

      我们可以看出,在原始社会与后来的文明时代,人们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时是处在不同的行为状态中的。在原始社会,艺术的创作和接受都处于一种日常的行为状态,而在传统时代,不论高雅的还是通俗的艺术创作,都是专业行为。只不过,对于高雅艺术,接受者是以专家的身份来进行鉴赏的,实际上是一种专业行为;而对于通俗艺术来说,欣赏者的接受状态既不像原始居民那样溶艺术于日常生活之中,也不需要像高雅的鉴赏家那样经过长期的艺术修养准备,他们以一种业余的行为状态来感受艺术作品中的美。

      专业的、业余的和日常的三种行为状态,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对于同一种活动,由于参加者与这项活动的关系不同,行为状态也就不同,因而从事这项活动的方式以及活动的效果都不相同,特别是对活动的参加者来讲,会产生全然不同的经验感受。

      我们可以看一看骑马这项活动。在当代,对于大多数城市和乡村的居民来说,骑马是一项很陌生的活动,但在有条件的时候不妨偶一为之,作为一种调剂生活的娱乐。在周末跑到康西草原上度假的旅游者也许是第一次骑马,也许因为在内蒙古牧区插过队而骑术颇佳。但总起来讲他们都没有受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平时参加这项活动的机会不多,利用闲暇来玩一下主要是出于自娱的目的,是要通过一种临时的新奇感来打破日常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烦闷。这就是业余的行为状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