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求解艺术的习俗之途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水平,男,1966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浙江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文主要阐述、分析了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迪基的艺术习俗论,指出了这一美学思想内部的悖论,但是在艺术不可定义与艺术无限开放所带来的艺术死亡的语境中,迪基对艺术定义所作的努力,其实是“拯救”艺术的一种愿望。

      艺术的死亡与不可定义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不过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段插曲,艺术总有一天要被哲学所代替。1919年波兰的维特基威兹也预言,艺术行将死亡,艺术衰亡的过程已经开始,没有力量能阻挡这一过程。面对哲学、艺术、美学乃至人类文化与人类精神在当今所充满的深刻危机,行为艺术、随意艺术、概念艺术、废品艺术等先锋艺术的日益先锋对这种危机的加剧、艺术品与普通物之间的界限日渐模湖,这一天似乎终将来临。艺术的死亡命题自然而出。阿瑟·丹图从黑格尔的美学中推论出艺术的死亡命题。汉斯·姚斯把内在的根本原因归之于当代新的大众传播媒介对古老审美观念的冲击。按照W·塔达基维齐的看法,“艺术死亡”这个口号的首要标志就是技艺和专业艺术的让位。六十多年前,克罗齐曾开玩笑道:任何人把艺术理解成什么,艺术就是什么。如果这个玩笑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被实现,那么这样的艺术直面墓前演说就为时不远了。

      当然,对传统艺术信念的动摇和打击,还来自影响巨大的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的发展脉络源于托马斯·里德1785年问世的《人类智力论稿》。其中认为被人们称为美的各种不同的事物中,不存在任何相同的特性。此说为摩尔所承。在他看来,美与善一样,只具有一种内在价值。它仅表示一种情感状态。因此,美不可定义。相较之下,维特根斯坦对传统艺术与美的本质主义的打击更具威力。他提出两个著名的概念:语言游戏和家族相似。所谓语言游戏,就是指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该语言中的用法;所谓家族相似,是说明为什么在不同的语言游戏中会使用同一个词,也即一个词语可以用于一组客体,而这些客体并无本质上的共同点,只不过是相似而已。在他看来,在日常语言中,诸如游戏、艺术等等的概念都是开放性的概念,它们有着一种开放的结构。由此,在美学上他根本否定美和艺术有统一的本质。美和艺术就如同游戏一样,只具有家族的相似性。其后,维氏美学思想的追随者保罗·齐夫、约翰·帕斯莫尔、斯图尔特·汉普夏尔、玛格丽特·麦克唐娜、莫里斯·韦兹和威廉·肯尼克等人在美和艺术的本质方面,也基本采取了怀疑和取消的态度。韦兹于1956年9月在《理论在美学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艺术是不可定义的。他认为艺术是开放性的,任何封闭性的定义都无法把它框住。传统的各种艺术定义,都犯了一个违反艺术概念本身的逻辑错误。他说:“艺术的本质问题就像游戏的本质问题一样:我们发现它并没有种种共同的特征——只有缕缕的相似性。”[1]因此,在本质上、艺术具有一种“开放性结构”。

      迪基作为一个严肃的艺术哲学家,面对这样一个理论背景,当然不会无动于衷。他一方面反驳维氏及其追随者对艺术本质问题的消解;另一方面,他又承接了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语境”和“生活形式”理论(即认为,应该从整个文化背景中来看待审美判断,把审美判断与整个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语言是同风俗与习惯、经验与技能的综合体——语境结合在一起的,没有它们语言就不能发挥其功能,语言只有在这种语境的范围内才能存在),以及阿瑟·丹图的“艺术世界”和曼德尔鲍姆的“非外观性特征”等重要概念,提出一种艺术习俗的理论,以定义艺术为基点,试图拯救艺术。这正如前苏联学者瓦·古辛娜所说:“在分析美学中因现代艺术问题而造成的矛盾和困惑的背景下,乔治·迪基提出了解决艺术作品的定义和认定问题的新途径。语言游戏和家族相似在方法论上的无力,使迪基从维特根斯坦那里拿钥匙,并且在最广泛的语境中把艺术看作‘生活形式’。”[2]

      拯救艺术:迪基走向习俗之途

      定义艺术是美学理论的中心问题之一。美学思想史就是寻求完全合适的艺术概念的历史。概念的启发作用在于,它把理论发展的特定阶段上关于某一组现象的已有的全部知识积累起来,成为对该现象进一步的认识运动的支点。迪基正是以习俗作为定义艺术的支点,而走向求解艺术司芬克斯之谜的漫漫征途。首先,他认为,不管是传统的摹仿说还是表现说只看到艺术作品那些突出的但是偶然的特性,都只抓住艺术的某一种特征,各执一词,加以片面的夸大。其次,他对韦兹由一切艺术的亚概念都是无界限的、开放的进而推出艺术的总概念也是无界限的、不能被定义的思想进行了反驳。他指出,一个大类下所属的种也许是开放的,但总的类仍然有可能被界定,这就是“确定的类”与“开放的种”之间的关系。接着,迪基认为,艺术有三个意义,一是分类性意义,即决定艺术之为艺术的根本性质或必要条件;二是次要的、派生的意义:即艺术的非根本属性,包括摹仿、表现之类的意义;三是评价性意义,即人们判断某对象是艺术品的客观评价属性。当人们说:某人的蛋糕是个艺术品,这里的“艺术品”仅仅是评价性的意义;当人们说:这根浮木是可爱的雕塑,这里的“雕塑”仅仅是派生性的意义,仅仅指浮木与艺术品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很少在分类性意义上来谈论艺术品,因为,分类性意义的概念在于:“我们通常马上就知道一个对象是不是艺术品,以致于一般说来,我们无需借助于分类才说——那是一个艺术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