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学是康德哲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自然美论则是其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他的自然美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他的哲学和美学体系。康德的自然美论关注的核心是人,他把自然美的生成、发展放在自然人化这样的哲学高度进行分析,认为自然美的生成发展的本质是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自然美在这一过程中显示出丰富的层次性。 关键词 自然美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艺术美 层次性 自然向人的生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基本的哲学命题上,康德认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的本质是文化的,是由自然的人向文化的人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事实上,是康德最先关注到“自然人化”这一哲学和人类社会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并重点探讨和解答人内在自然的社会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 在美的问题上,康德认识到:美不仅是一个艺术欣赏或艺术创造的问题,更是“自然人化”的这样一个根本哲学——历史学问题。康德的整个哲学(包括美学)关注的是人,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认识自然如何可能,人如何超越自然,根基为自然向人生成。康德是很重视自然的,自然美成为他的美学关注的主要对象,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然美的分析贯穿于他的整个美学体系中。因此,对康德的自然美论作一番分析,对于我们理解美学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桥梁作用,领悟他对哲学和美学根本问题的解答,是大有禅益的。 一、自然美的本质及生成 自然美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学则是康德哲学得以完善的关键一环。美学与认识论、实践论的理论根基和本质是相通的,是一脉相承的。要认识自然美的本质及其生成,我们不得不结合康德对自然的本质和美的本质及其生成的认识,因为理解后者是认识前者的基础。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康德以前的哲学,无论是经验派还是理性派,强调的都是人怎样认识外界事物,怎样从自然客体中获得知识,是自然规律给人的认识、实践与社会生活立法,人在自然面前是被动的,主体性是受压抑的。康德却别出心裁地提出“人如何认识世界”,“人认识世界如何成为可能”,把认识对象由外在转到人自身,探讨人的先天认识能力和认识机能。“康德‘批判唯心主义’思想的出发点是:在开始认识某种东西以前,必须研究认识工具的本身和认识的可能性”。[1]康德认为,要认识客体,首先要认识主体的机能与能力,因为主体的先天认识条件决定着对客体规律认识的真理性和普遍有效性,认识的对象是主体规定着的,是主体的对象,而不是纯粹的客体。因此,在康德看来,认识也就成了对主体的认识。这种哲学思辨角度的转换,注定了他的哲学体系关注人,重在检验和树立人在自然中的主体性的品格。 康德把世界分成现象界和本体界两大部分。本体界是不可知的“物自体”,是实在的,它只负责给主体提供感官的刺激;现象才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因为在康德看来,人的认识能力只在经验所能涵盖或达到的现象界的范围之内。康德强调,人认识世界需要有一种“先天的认识形式”,即认识机能。因为“物自体”的刺激在大脑中形成的感性材料是杂乱无章的,还不是认识的经验对象,必须有人的先天认识形式的加工、整理,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现象。所以,先天的认识形式也就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先天立法功能,主体的认识对象只不过是主体的意识、先天的认识形式所给予的。 正是在这种思想路线指导下,自然界在康德眼里就成了这样一种东西:一方面,由于主体意识规定着自然界,自然界作为对象就从主体之外移到主体之内,成了主体先天认识形式规定着的“经验对象”,从而也就与主体的先天心意功能具有了对应一致性;另一方面,由于主体概念必须对象化,必须指向自然界,只有运用先天认识形式对自然的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进一步对表象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创造,主体才能在自然对象上体现自身的先验综合能力,才能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样,自然界就成了主体对象化的产物,因而也就肯定自然“必然带有人本身的特征”。[2] 总而言之,在康德看来,自然的本质是由主体心意功能先天综合而成的自然现象生成的,是人的对象化的结果。 那么,自然美的本质又是怎样生成的呢? 康德认为,人的对象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自然,自然要成为人的对象,关键在于人的活动;主体先验形式整理而成的表象要被规定为各种不同的对象,关键也在于主体对表象进行的不同活动,不同活动决定着表象的不同性质。主体与对象的构成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当主体使用先天的纯粹范畴对经验表象加以逻辑判断则产生认识对象,而当主体对表象进行审美判断则产生审美对象”。[3]因此,要弄清自然美的本质是怎样生成的,就必须弄清什么是审美判断? 众所周知,康德把世界分成现象界和本体界,把主体能力分为认识理解力和实践意志力,它们之间存在着鸿沟,需要一种特殊主体能力作为中间环节起到联系沟通的桥梁作用。这种中间环节就是以主观经验(现象)为潜在对象,不是认识活动但又以知性认识范畴为基础条件,没有目的性却又暗含着目的,没有利害功利又指向善的审美判断,这种主体的特殊能力就是审美的和审目的反思判断力。由于这三种主体能力的划分受到当时学术界把人的主体能力分为知、意、情三方面的分类影响,所以康德特别提出人的“情感”在本质上是“想象力”、“知性”和“表现力”和谐的产物。情感的对象是审美,审美的形态是现象的,却不是认识。审美的本质是本体的,而不是道德、信仰。情感和审美既是独立的,又联系着现象界,指向本体界。因而,审美判断才能成为沟通二者的桥梁,才能使自然向人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