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与意境的形成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沭宁 淮阴教育学院中文系 223001)

原文出处:
淮阴师专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 要 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由实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及幻想形象(虚)的总和。它在老庄、魏晋玄学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终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美学所遵循的重要准则之一。

      关键词 意境 虚实相生 艺术法则

      中图法分类号 I01

      一

      关于意境的形成,较重要的理论有:刘禹锡的“意生于象外”说;〔1〕晚唐司空图的“象外之象”说;〔2〕严羽的“兴趣”、“妙语”说;王士祯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

      意境理论发展到现代,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观点:

      继王国维之后,朱光潜提倡“情景交融说”,认为“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恰也能传情,这就是诗的境界”。〔3 〕这派的主要观点就是:情景交融即意境。这里的“景”,是指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现象或画面,“情”是指作家对这些生活现象或画面的深切感受;情景交融,即指作家的深切感受与生活现象或画面在作品中密切、生动的结合。此论优点在于从主观、客观的结合上解释了意境的产生,但情景交融只是创造与生发意境的条件和重要的方式或手段,并不等于意境本身,意境也不等于情景交融,情景交融只是意境的基础特征之一,不能说明其本质。

      50年代后在我国出现的“典型形象”说把意境等同于“诗的形象”或“典型”,认为意境如典型一样,包含两个方面:生活现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思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而意境则是两方面有机统一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本质真实,此说论及了意境具有直接性和间接性,也就接触了意境生成中的虚实问题,但此说化虚为实,把绚丽多彩、波诡云谲的意境,落实于产生它的母体艺术典型或形象上,并将两者等同起来,这就模糊了意境的实质。

      况且,意境之于典型,后者产生于欧洲以模仿论为基础的叙事文学中;而前者则来自东方的抒情诗歌如绘画,两者的文化渊源和历史内涵大相异趣,不可同类而比附。

      “情感气氛”说较早由胡适提出,他认为“诗的意境”就是指“诗的情绪”或“情感”,诗人邹问轩、学者叶嘉莹亦持此说,邹氏认为:“意境是作者对外观事物(社会现象和自然景物)感受、达成的一种情怀。”〔4〕叶嘉莹则认为:“意境者,能写襟抱志意也。”〔5〕这一派论者都把意境理解成非形象性、非图画性的某种精神现象和情怀气氛,偏于虚化,也是值得商榷的。

      意境生于艺术形象,特定的形象是产生意境的母体,但它又不囿于特定形象,当人们由特定的艺术形象想到生活,由静态想到动态,由形体想到丰富的神韵,由景及情而生理,……就会形成某种意境,这时的意境是特定形象与丰富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总和。“在这里,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想象的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6〕因此, 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及幻想形象(虚)的总和。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艺术法则。中国传统艺术(包括诗,书,画,舞,乐等)讲究意境与表现上的虚实相生。在他们看来,“山川万物之具体,……有虚有实,……此生活之大端也”。〔7 〕艺术既然要真实生动地反映万物的形神和作家渗透在形象中的情与所认识的理,就必须把虚实相生这一固有的辩证法运用于艺术中,如山水画讲究“虚实相生,无画皆成妙境”,〔8〕技法上“生变之诀,虚虚实实, 实实虚虚,八字尽之矣”,〔9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也作了精辟论述:“写景述事,宜实而不泥于实。有实用而害于诗,诗有虚用而害于诗者。”刘熙载也在《艺概·文概》中说:“文或结实或空灵,虽各有所长,皆不免著于一偏。试观翰文,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都是对虚实关系的精彩论述。正是由于我国传统艺术重视虚实相生,所以形成了以含蓄、旨趣悠远为特征的意境审美观。

      意境生于形象而又大于形象,受特定形象的制约,离不开特定形象的触发,经常由特定的实指向不定的虚,又由虚转化为更丰富或更单纯的实。意境的特征就在于,它既是直接的、确定的形象,又是间接的、不确定的、想象的,因而它既具有特定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又具有想象、联想、幻想的流动性、开阔性、深刻性。人们在艺术欣赏中由特定形象产生艺术想象,产生各种类型的联想,从而出现绚丽多彩的艺术境界。

      与想象一样,情与景也是意境形成中虚实相生不可或缺的艺术因素。如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前一个象和景指诗歌中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的、有形的,有限的描写,后一个象和景,指由前者所暗示和象征出来的一个无形虚幻的景象,因此诗歌虽然也写具体物象、情景,但其目的并不仅仅在此,而是借此来体现一个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空间,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10〕

      二

      意境创造过程表现为虚与实的辩证相生,那么,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呢?对于这个问题,应注意对意境的动态性、不确定性以及间接功能的研究与说明。我们认为:实指落笔便定的特定形象,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为实的画面,如“山虽一阜”、“树虽一林”之类的特定艺术形象,〔11〕具有能感触、可捉摸的品质,是意境中稳定部分,但它又蕴含着概括性极强的虚的部分,虚指由实触发的、联类无穷的象外象或象外意,在作品中表现为由“山虽一阜”、“树虽一林”所触发的“其间环绕无穷”,“此中掩映不尽”的部分, 以及更深远的“令人游目骋怀”〔12〕的象外联想部分,常常蕴含丰富的间接形象,充满特定艺术情趣、 艺术气氛中的虚,不仅仅指作品中表现的概念、哲理,而且是能不断呈现出想象中的艺术虚境,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