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人的自由本质在生命活动中的感性升华

作 者:

作者简介:
谭容培 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副编审,长沙,410081

原文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 要 自由作为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从根本上体现了人的审美享受和审美创造的本质要求,具有最高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哪里存在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哪里就存在孕育美的情感和想象的土壤,就一定会结出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丰硕的物质之果和精神之果。审美反映旨在从现实中发现一种与人的自由本质发生某种联系的特殊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构成审美反映的起点,经主体的诗性直觉和精神生命的自由创造,最终完成美的感性升华。

      关键词 美自由生命活动感性升华

      美作为沟通自然界的必然和精神界的自由、融合理性和感性的中介和理想境界,其本质属性是不能单纯由精神规范或自然法则来决定的。美作为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完美结合,与体现了人类最高价值的人的自由发展密切相关,与以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对自然界的适应和改造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1〕。毫无疑问, 美的观念也只能从物质实践出发才能获得确切的解释。实际上,马克思自己就是从物质实践、从劳动出发来解释美的。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活动。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2 〕而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对象,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把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使对象转为异己力量,使人成为自然界的奴隶。这种情况下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丧失了自由的本性和美的特性。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3〕。就是说,只有到共产主义, 人的生命活动才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美的活动。但是,这并不排斥和取消把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自觉性作为现实社会的最高价值标准的现实意义。相反,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归根结底都是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创造物质的精神的条件。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应当把表现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塑造从事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人的形象作为最高的历史使命和崇高的审美理想。

      我们可以把美的概念设定为:美是人的自由本质在生命活动中的感性升华。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在人类文明史上,自由这个醒目的字眼具有令人神往的、激动人心的魅力。人们视自由为最高理想和最高价值。裴多菲在自由诗中道出的价值真理和普希金在《自由颂》中发出的“我要为全世界讴歌自由”的呐喊,经久不息地震撼和感召着人们的心灵。黑格尔说:“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4〕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追求和探索自由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类对自由的理解不免具有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作为自由意识发展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人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一切表现自由为自由讴歌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共产主义学说为实现人类的幸福和自由开拓了无限广阔的美好前景。

      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由的基本思想是: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然性在未被人认识之前,是一种束缚人、限制人的生命活动的盲目的异己力量,致使人成为自然的奴隶。但是,一旦人们认识和掌握了这种必然,就使支配人的外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5 〕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客观规律,积极地创造性地建造外部对象世界和改造自身,才能确证自己的本质,获得自我实现和发展。这是自由的最高境界,也是美的最高境界。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由是生命的灵魂〔6〕。人失去了自由, 就失去了精神生命,也就意味着美的毁灭。自由作为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和人的本质的确证,从根本上反映了人的审美需要,体现了人的审美享受和审美创造,具有最高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哪里存在自由,存在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哪里就存在孕育着美的情感和想象的土壤,就一定会结出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美的物质之果和精神之果。

      人类劳动生产关系中的相互协作性、人类共生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交往性,决定人的生命活动是社会性的生命活动。人的生命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在整体性质上受到社会的规定和制约。人一旦失去了社会化的存在,失去了社会所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精神资料,就无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只有社会才能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全面展开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创新和升华不断赋予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

      生命活动如果不具有社会的形式和社会的内容,就是片面的和单调的。这种片面单调的生命活动,不可能产生能够普遍传达的愉悦情感,也不可能产生创造美和享受美的需要。正如康德所言,一个孤独的人在一个荒岛上将不会修饰他的茅舍,也不会修饰自己,或寻找花卉,更不会寻找植物来装点自己。只有在社会里他才有可能做到和想到〔7〕。 因为只有在社会里才能产生和他人共同体验情感的需要,才能产生通过对象化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需要。即从观照这种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来确证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审美活动和审美享受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享受。因为审美活动和审美享受必须建立在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基础上,并且审美活动本身所包含的具有社会共通意义的情感感受和价值判断,就是以有利于人的生命活动为出发点的。反过来也可以说,这种生命活动又以具有社会共通意义的情感激发和价值导向为力量源泉。不具有社会性存在的生命活动,不可能获得具有社会共通意义的情感激发和价值导向,就不可能具有人性的意义,也就不可能成为观照的对象。不难设想,沉睡的生野的大自然,对于社会化程度很低的原始人来说,是阴森恐怖的,对他们的生命活动是疏远和压抑的,这样就不可能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证和人与人情感联系的纽带。只有在社会中,社会化的人的本质力量才足以影响和利用自然界,使之成为人的存在的基础,进而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感性确证和观念凝铸。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包括原始人的岩画,人体装饰,古希腊人的人体雕塑,历代建筑和绘画,都是对当时人的生命活动的感性确证和观念表现。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审美实践活动反复证明:凡是脱离社会生活,不表现或不能正确表现人的生命活动的艺术作品,都是苍白的无生命力的。只有贴近社会生活,深刻表现人的生命活动,并以自由的生命活动作为人类的最高价值和审美理想的艺术作品,才具有永恒的美的魅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