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的社会功能

作 者:

作者简介:
潘智彪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 副教授 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 要〕 该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将整个社会看作一个大系统,将人类的审美活动看作社会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进而考察了审美的各项社会功能。首先是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其次是社会交往功能。此外,审美还是宗教的功能等价物。

      〔关键词〕 审美社会 审美活动 审美需要 审美功能

      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运行系统。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系统,审美活动具有独立的直接的社会功能,是为审美的自身功能;但审美活动同时又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仅审美系统本身的运行与发展要受社会大系统的影响,而且审美活动又对社会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具有间接的社会功能,是为审美的延伸功能。

      审美活动的自身功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需要就是个人所必需的,舍之,需要的主体便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和发展。从本质上说,需要是客观的。人可以没有意识到什么是他所必需的,没什么他就不能生存,但是需要并不因此而消逝。有些东西是全部人种所必需的,对它们的需要称之为人类学的需要。较为狭窄的需要是社会需要以及个人需要。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从需要对象的性质来看,需要可分为生理的、亦即纯物质的需要,以及智力的和感情的、亦即精神的需要,还有社会的、亦即物质—精神的需要。此外,需要还可以分为实用的(对那些有利于维持并延续生命的直接必需的客体的)需要和无私的(对那些毫无直接庸俗实利而只是为人和社会全面精神发展所必需的主体的)需要。

      审美需要是人的一种发展性的无私的物质—精神需要。由于审美需要处在人类需要的较高层次,是一种超越性需要,所以审美需要的满足引起的是一种心境的畅快、超越性的快乐,即审美快感。这种超越性快感所带来的效应,是审美主体对日常生活的功利态度、实利意识的一种暂时超脱,是主体对个人情欲、私利意识的不断净化、陶冶,从而体现为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心灵境界。同时,审美快感本身也有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从耳目直观的快乐和心意领悟的快乐,再到理想人格、心灵境界的快乐。这种由心理机能快乐再到心灵精神快乐的不断超越,走向极致,便是“至乐”、“无乐”的境界,是人与社会的全面精神发展。正如马斯洛所说,超越性需要的满足是最高的愉悦或我们所知道的最大幸福。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1〕

      审美活动的这种满足审美需要的功能,就是通常所说的审美活动的本身功能,这是任何其他社会活动都无法取代的审美活动的特殊功能,它是审美功能的核心和灵魂。就是这个功能,确定了审美活动在整个社会活动系统中的特殊地位。正如马克思说过的:“作家绝不是把自己的作品作为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无论对作家或其他人来说,作品根本不是手段。”〔2〕所以,审美活动的这种本身功能, 是一种非功利的功能,它不解决社会的直接功利问题,但它能使人“呼吸急促浑身战栗”,“充满着不安的陶醉”(别林斯基语)。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对审美的这种满足精神需要的功能有精辟的论述,他在《世界文学》这篇著名论文中写道:

      ……我们的心灵总不问情由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世上这种不斤斤计较和挥金如土的表现就是美。花儿不仅仅为变成种子而开放,而且也超越自己的实利为显示自己的美而怒放;乌云不仅仅完成下雨的任务便散开,而且也漫无目的地滞留在空中,以色彩吸引人们的视野;树林不仅仅为当柴薪和照明而像乞丐一样伸出双手,而且也为沐浴在苍翠的光泽里的花神展开嫩绿的枝桠;大海不仅通过乌云向大地倾泻雨水,促膝长谈,而且还通过自己浩淼的蓝色的深不可测的恐怖,显示自己的狰狞;起伏的山峦不仅仅使河流流向大地,而且还像专注苦修的湿婆一样,高耸入云,森严可畏。当我们看到上述这一切景象时,我们就在这世界上对心灵的本质有了认识。那时思索不停的理智吃惊地问道,在这整个世界上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精力进行不必须的耗费呢。永远富有生气的心灵回答说,这是为了取悦自己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其他原因。心灵只知道,一颗心一直在世界上表现着自己。不然,世界上的千姿百态,轻歌曼舞,多情善感,暗示隐喻和乔装打扮,究竟是为谁而存在呢?心灵不喜欢商人的吝啬。正因为如此,人们为了吸引心灵,才在流水、大地和天空处处把实利目的隐蔽起来,作了如此之多的不必要的安排。

      由此可见,满足审美需要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比吃饱穿暖等物质方面的体验更有价值的主观体验。在审美的世界里,人们暂时切断了与现实的纯功利性联系,采取一种观照的态度对待自己面临的一切。由于没有利害得失、苦乐哀忧等外在因素的羁束,想象力、理解力、价值判断、情感好恶就可以遨游于无沾无碍的自由王国里,各种心理机能处于高度和谐一致的状态中,主体在心理上可以体验到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体验到的超越得失、苦乐、生死计虑的自由。因此,审美活动对审美主体而言从来就具有一种给予他自由体验并由此而培养他自由精神的价值功能。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当审美主体达到更纯粹、更个别化的他自己时,他也就更能够同世界融合在一起,同从前的非自我融合在一起。……创作者与他创作的作品变成一个东西了;……鉴赏家变成音乐、绘画和舞蹈了;天文学家和星体一起出现在那里(而不是中间隔开望远镜筒分别地出现)。也就是说,同一性、自我中心的最大成就是在有自身的同时也有超越自身,一种在自我中心之上和之外的状态。这时,人能变得相对的没有自我。”〔3〕

      从马斯洛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审美活动的本身功能就在于它给予主体心理机能的培育和锻炼,进而培养和树立一种审美的人生观。如果把这种审美人生观融入日常生活,那么就会赋予它们以审美意味的力量,使人深刻洞见生活的实在意义,忘怀个人得失、苦乐乃至生死计虑而执着于生活的本身,进而迸发出生命本身的最高活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