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尺度”与“美的规律”的关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学习札记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运贵 云南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
云南学术探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于1844年4—8月的巴黎,外国学者将它称为《巴黎手稿》,我国习惯简称为《手稿》。当时,马克思正在巴黎研读经济学家的著作,写了大量的经济学札记和摘要。这部著作,就是马克思那时在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事隔一个半世纪,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手稿》,是当今研究家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对“美的规律”问题的探讨,更是热中之热。为了弄清美的规律,首先必须弄清美的尺度及其与美的规律的关系。基于此,我拟从《手稿》产生的背景谈起,探讨一下“尺度”与“美的规律”的关系。

      一、关于《手稿》

      《手稿》是马克思曾经计划撰写的《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草稿。它基本上是提纲式、笔记式的手稿,而不是体系完备、论述缜密的理论著作。

      《手稿》写作时,正是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主主义转变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正式形成时期,因此,《手稿》是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马克思世界观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一份重要资料。尽管它不是完备而缜密的、定了稿的理论著作,但它的理论内涵却极其丰富,它的每一句话都几乎是一个精辟的命题。马克思在《手稿》里,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自己的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综合的阐述。

      《手稿》不仅在哲学、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建立上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建立上,同样有着重要价值。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对美的产生、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感等美学理论中的一系列基本而重大的问题,都提出了精辟的、创造性的见解,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立,从理论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是丰富而精要的。这里不可能,也没有力量对它进行全面研究,仅仅就美的“尺度”与“美的规律”的关系问题,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以释“美的规律”的真谛。

      二、关于“美的规律”的提出

      近年来,哲学界与美学界,对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美的规律”便是研讨的重点问题之一。

      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多次讲到美学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在《手稿》中,明确地提出了“美的规律”。他说:

      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

      但是,这并不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它。在此两年之前的1842年4 月,他本人就已经在他写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正式提出过类似的问题。他说:

      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做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无论对作家或其它人来说,作品根本不是手段,所以在必要时作家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自己个人的生存。……如果我向一个裁缝定做的是巴黎式燕尾服,而他却给我送来一件罗马式的长袍,因为他认为这种长袍更符合美的永恒规律,那该怎么办啊!〔2〕

      这里引述的这段文字,正是马克思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和形象、生动的比喻,对资产阶级用“行业自由”代替出版自由的谬论的嘲讽。在无情的嘲讽中,发表了马克思早期的美学观点,提出了他对于“美的永恒规律”的看法。很明显,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美的永恒规律,不同的人之间存在着审美的差异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他没有从正面直接阐述永恒不变的美的规律的不存在,但他用幽默、风趣而尖刻的笔墨,从诘问中已表明这一观点。

      《手稿》中谈到的“美的规律”,已是马克思第二次提出了。这次的基本命题是“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是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命题;也是人们爱美、求美、创美的出发点和归宿。

      那么,什么是“美的规律”?“美的规律”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这就不能不联系这一段话来理解。在这段话中,马克思主要是从动物和人的生产的区别上,从动物和人在劳动生产上所依据的“尺度和需要”的不同上引出“美的规律”的。因此,要弄清“美的规律”的内涵,首先必须弄清“尺度”的含义。

      三、关于“尺度”

      在《手稿》这一段话中,马克思三次使用了“尺度”的概念,即:“种的尺度和需要”,“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可见他对“尺度”的重视。

      但是,我国学术界对“尺度”原文的翻释和理解,则众说纷纭,出入较大。朱光潜先生在他引用原文时将它译成“标准”(参见朱光潜:《美学拾穗集》P.111); 中译本英国板拉威尔所著《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也将“尺度”译成“标准”。柏拉威尔这段话的译文是这样的:

      “动物按照它们隶属的物种的需要和标准来制造东西,而人则知道如何按照一切物种的标准来生产,并且知道如何到处应用客体的内在标准。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形成事物。”〔3〕

      柏拉威尔在阐述这段话时认为:“它的意思不仅是‘标准’,而且也有着‘比例’、‘尺度’和‘适度’的涵义。马克思称赞人的审美感……很清楚地意味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紧密统一”〔4〕。由此看来, 把“尺度”翻译与理解为“标准”似乎比较接近德文的原意。“尺度”的提法也不是第一次。在此两年前,马克思在《第六届来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曾多次使用了这一提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