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模仿和再现是两个具有深刻历史差异的美学范畴。模仿与古代人性结构和古代审美意识相关,再现则是人性结构和审美意识在现代条件下发生历史变动的产物。除了再现的现象化或生活原生态的真实呈现,社会生活无法以其他方式进入现代审美视野。中国现代审美意识在发展客观再现方面始终处在不完善的状态,它不是以传统的抒情写意排斥客观再现,就是以西方古代的客观模仿歪曲再现,这直接表明了中国现代社会生活在审美意识中被轻视、疏远、拒斥的状态。因此,以现象化为审美特征的客观再现,对于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来说就不是一个审美倾向的选择问题,不是从西方美学借鉴什么的问题,更不是抒情写意为上品、客观再现为下品的狭隘比较的问题。它的状态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审美意识发展的全局,关系到中国美学当前和未来的历史进步。 近代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审美意识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一转变,划出了古代和现代这两个宏观的历史阶段,并导致了美学所属范畴的深刻变化。本文对再现与模仿两个范畴的区分,就是根据这种历史转变提出的。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论,实质上是关于客观再现的理论,这种理论与亚里士多德的客观模仿理论之间有着巨大的历史差别。然而多年来,中国美学界不仅很少作出这种区分,反而以论证两者之间的一致性为主要任务。这样一来,古代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历史界限就消失了。随着这种界限的消失,模仿理论极大地侵蚀以致完全取代了再现理论,给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因此,历史地区分模仿与再现两个范畴,进而强化客观再现的审美倾向,推进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艺术,这对于结束中国现代艺术停滞徘徊的局面,是至关重要的。 一、审美关系的两种历史形态 再现与模仿的区别,来自古代和现代审美关系的重大差异,而审美关系这两种历史形态的差异,与其重心着落点的不同直接相关。“重心着落点”是笔者在美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使用的一个术语。笔者认为,建构审美关系的主客双方不是对等平衡的,历史地看,它们有一个以何者为重的问题。在古代,审美关系的重心着落在客体对象,这一点对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都是一样的;进入现代后,其重心逐渐向主体转移。作为这两种不同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模仿集中了古代审美关系的主要特点,而再现则集中了现代审美关系的主要特点。为了说明上述观点,我想首先谈谈我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 审美关系是由它的主体方面即审美意识方面调控着的,因此,为了明晰古代和现代两种审美关系的特点,必须先明晰两种审美意识的历史特点。审美意识是由人性结构和现实结构这两个基本层面转化而来的。现实结构包括个体与社会两个方面,它们分别转化或内化为人性结构的两个方面:个体转化为感性,社会转化为理性。在这里,人性结构具有中介的意义,它将现实结构中个体与社会两个方面所包含的历史内容,传导到审美意识当中。因此,深入地把握人性结构的机制及其对审美意识的影响和制约,就成为了解审美意识历史特点的关键。 人性结构中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的基础就是现实结构中个体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变动。宏观地看,人性结构经历了两个历史性的重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古代人性结构对原始人性结构的有序化或对它的收敛与稳定。这种变化的关键是理性的逐渐生成和不断清晰,它从混沌的感性(感觉经验和情感意欲)中抽象升华出来,并趋向于稳定,从而将活跃的但同时也是混乱的感性控制住。这就形成了古代人性结构的重要特点,即理性的凝固并趋于外化和感性的收敛并趋于弱化以及它们之间的抑制性关联。第二个变化是现代人性结构对古代人性结构的无序化或对它的瓦解与破坏。这种变化的关键是感性动力的极大加强,表现为理性回归和感性回升两种倾向,表现为人性结构的合拢,即理性从古代的外化、神化逐渐向人的水平返回,感性从古代的弱化、兽化逐渐向人的水平上升。因此,对古代人性结构的有无序化,实际上同时也体现着现代人性结构的生成过程。 人性结构的这两种状态,决定了古代和现代两种审美意识的历史差异,以及古代和现代两种审美关系的历史区别。古代人性结构所具有的客体化性质,使古代审美关系更偏重客体对象的方面,也就是说,古代人所追求的美常常是非主体的,他们不是急切直接地追求物质功利和政教实效,就是超脱在无人的境界中:西方古代人所关注的是具体事物背后的理念,而中国古代人则将主体的自由消解在虚空的宇宙中。在古代审美关系中,审美方式与美的形态呈现出古代的历史特点,古代艺术是对这种审美关系及其特殊内容的集中体现,其中客观模仿的艺术,就是以生成于这种审美关系中的美善混同、具有直接功利性的社会美为基础的。 人性结构进入现代后的历史变动,使审美关系的建构更侧重人的主体方面。现代人所自觉追求的美更具有人性的意蕴。这并不是说现代审美关系的建构脱离或忽视了客体对象方面,恰恰相反,主体在审美上的能动性和开放性,使现代人具有了大规模地开发自己的内部和外部世界的能力,社会生活第一次有可能审美地、同时也是全方位地进入到现代审美关系之中,进入到现代人的审美视野之中。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重要的审美倾向,客观再现是以不同于古代的社会美为基础的。这种社会美在现代审美关系中生成,它不再是美善混同,而是美真结合,不再具有直接的功利性,相反,间接的认知性成为它的主导。 社会美在古代审美关系中重善,在现代审美关系中重真,这一基本区别,使同样面对客观世界的审美倾向出现了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