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对以狄尔泰、齐美尔、柏格森为主要代表的生命本体论美学作了剖析,认为其哲学基础是将绵延或生命冲动作为世界的本原和基质。他们认为美的本质在于通过客体对象的感性形象来显现内在的生命冲动;认为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是使生命成为可能的手段,是生命的兴奋剂。本文还通过对苏珊·朗格美学思想的探讨,认为生命本体论美学在当代的美学研究中仍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 绵延 生命冲动 直觉体验 生命形式 意识 社会关系 1 人所共知,生命哲学的美学或称为生命美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起源于德国,形成于法国的一个美学流派。或者说它是以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为基点,由狄尔泰和齐美尔发轫,柏格森集其大成,而形成的以生命哲学为其理论基础的美学流派。 生命本体论美学的首要特征,则是以人的内在生命为本体,来界定世界的本原或基质。他们反对传统的自然本体论和理性本体论,诸如叔本华,他对世界终极本体的界定,有两个著名的命题:一是“世界是我的表象”,一是“世界是我的意志”或者世界是“意志的客体化。”[①]在他看来,宇宙万物不是实体性的存在物,客观世界或现象世界只不过是意志的表象世界,是意志的客体化,是我的表象。这里言及的“意志”,相当于康德哲学中的“自在之物”或“物自体”,是指人的自然本能、欲求和冲动,或称其为与客观外物相对应的生命力,一种内在的、盲目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可见,他的命题尽管吸收了康德哲学二元本体论的合理内核,但仍承袭了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哲学观点。 唯意志论另一位哲学家和美学家尼采,与叔本华一样也把构成世界的基质视为一种肯定生命的强力意志。他认为,“自在之物”不复存在,“根本就没有什么自在之物”,因为“存在”就是“生成”,“存在”乃是“生命”概念的概括,“存在——除‘生命’而外,我们没有别的关于存在的概念。”[②]那么,何谓生命呢?他说:“这就必须给生命的概念下一个新的、确切的定义了。我给它开列的公式如下:生命就是权力意志。”所以他得出结论:“世界的本质是强力意志”,或曰:“存在的最内在的本质是强力意志”[③]。由此可见,尽管尼采称叔本华根本误解了意志,把他的否定生命意志的悲观主义,改造成为积极的、努力扩展的、不断超越自我的旺盛的强力意志,但究其实质,在本体论方面,尼采仍然没能超越其先师叔本华。 生命哲学奠基人狄尔泰和齐美尔,在本体论的阐释上则更加明确。他们都直截了当地以“生命”为其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认为实证主义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黑格尔等人的理性本体论都不能科学地阐释世界的终极本体,正确地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狄尔泰认为,实证主义诉诸于经验,推崇科学,遵循普遍原则的机械学,他们对生命只能做出机械学的解释。所以,他要对传统哲学进行“历史理性批判”,“其目标在于把‘生命’带向哲学的领悟,以及从‘生命本身’出发为这种领会保障诠释学基础。”[④]齐美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也认为高扬生命的哲学,要把“生命”作为世界的终极本体,“当生命的最纯粹的表现被认为是形而上学这一基本的事实,以及被认为是全部存在的本质时,这种表现也就成了核心的观念了。”[⑤]这里所言及的“核心观念”,“就是存在的观念”,也就是说,只有把生命视为世界的本原或基质,“从这个观点来看,全部客观性、全部知识的目的都必须变成生命”[⑥]。 柏格森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把物种的进化,归结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是一种“机械的进化论”,而他却把世界包括生物在内视为一种“创造的进化”,推动创造进化的原动力是内在的“绵延”或称为“生命冲动”。柏格森承袭了狄尔泰生命哲学的合理内核,吸收了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意志论哲学,把世界的本原和基质界定为绵延或生命冲动,整个世界就是由生命冲动的自然运动和反向逆转所构成的。他说:“生命是运动,物质性是运动的反向逆转。”[⑦]生命冲动是一股巨大的活力,是一种生成之流,罗素说:“生成可能是向上运动也可能是向下运动;如果是向上运动,叫做生命,如果是向下运动,就是被理智误认为的所谓物质。”[⑧]柏格森把生命冲动视为世界终极本体,而人的个体生命、自然界和社会事物只不过是生命创造进化过程中的感性显现。 综上所述,这就是生命哲学学派关于世界终极本体的基本观点。不言而喻,十九世纪末以前自然科学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认识方法是形而上学和机械论,多数科学家认为物质的构成是无数不可分割的微粒子的化合,把一切运动都视为物质机械的位置移动,确有一定的缺陷和历史局限性。十九世纪下半叶,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形而上学和机械论受到严重的冲击。勿庸讳言,生命哲学一反传统哲学侧重自然本体论或理性本体论,着重探讨理性的人,他们试图把僵化了的、受理性桎梏的人,变成具有生命的感性的存在,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大进步,但是他们无限的夸大生命的意义,把生命高扬到世界终极本体的高度,并且宣称客观外物不过是内在生命的外在化,大千世界一切皆充满生命活力,想以活力论来替代机械论。而且还认为,唯有把生命定位到世界终极本体的高度,才能探究出美的本原和艺术的本原,齐美尔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它纯粹作为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只有这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才能对知识和道德、自我和理性、艺术和上帝、幸福和痛苦进行探索。”[⑨]他们正是以生命作为其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来建构他们的美学理论体系的,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不能步其后尘,定位在生命哲学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 2 与众多的美学家一样,生命哲学的美学学派在建构其美学理论体系时,也是先从美的本原和艺术的本原入手的。诸如叔本华就是以生存意志论为理论基石,糅进柏拉图的理念说,来建构其美学体系的。在美的本体论方面,提出“美存在于理念中”的论断,在他看来,“意志乃是理念的自在本身,理念把意志客体化了,这种客体化是完美的。”[⑩]故而,意志客体化所显现的理念的级别越高,也就越能清晰完整地显现意志,其美的级别也就越高。在艺术的本体论方面,他认为“艺术复制着由纯粹观审而掌握的永恒理念,复制着世界一切现象中本质的和常住的东西;而各按用以复制的材料[是什么],可以是造型艺术,是文艺或音乐。艺术的唯一源泉是对理念的认识,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11)在他的心目中有三个世界:一曰意志世界,它是世界的终极本体;一曰理念世界,它是意志恰如其分地客体化;一曰艺术世界,它是对理念的复制。尼采对叔本华艺术本体论极为推崇,尤其是对叔本华有关音乐不以任何理念为中介,它直接超越理念,它不是理念的复制,而是意志本身的直接写照的论述更为赞赏,称它是最为重要的美学见解,严格说来,真正的美学由此开始。尼采认为“自在之美”不复存在,“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我们立刻补上美学的第二真理: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审美判断的领域就此被限定了。”(12)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他从强力意志出发,美是强力意志自我肯定性的显现,并在美的本体论基础之上,论述了强力感与美感经验的内在联系,认为审美主体的性冲动、醉、残酷的异常扩张,是进入审美状态的“第一推动力”,他说:“为了艺术得以存在,为了任何一种审美行为或审美直观得以存在,一种心理前提不可或缺:醉。”(13)在艺术本体论上,尼采比叔本华的观点更为直接,把艺术视为“生命的生成”,“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14),他从强力意志自我肯定性的感性显现出发,把艺术提高到人格建构的高度,对艺术做了如下的界定:“艺术,除了艺术别无他物!它是使生命成为可能的伟大手段,是求生的伟大诱因,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