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生命的形式”论评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司有仑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冷德诚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原文出处: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把艺术界定为“生命的形式”。在她看来,艺术结构与生命结构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人们常把艺术视为一种生命的形式,或者说,艺术是内在生命本体通过一定载体的感性显现。她说:“在艺术评论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暗喻便是将艺术品比作‘生命的形式’。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在一个优秀的艺术品中看到‘生命’、‘活力’或‘生机’。”[①]因此,苏珊·朗格得出结论:“真正能够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人类生命的方式便是艺术方式。”[②]

      一

      尽管在西方美学史上,首次把艺术界定为“生命的形式”的是苏珊·朗格,但真正把人的“生命活力”或人的“存在”视为世界的终极本体,在艺术本体论上发起一场革命,对传统的艺术自然本体论和理性(理念)本体论进行一次冲击,则是19世纪上半期到20世纪初期,西方美学史上兴起的生命本体论哲学和美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叔本华、尼采、狄尔泰和柏格森等。

      在本体论方面,他们逐渐由传统的自然本体论或理性本体论转向生命本体论。诸如叔本华,在其《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卷首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世界是我的表象”,宇宙万物不是实体性的存在物,而只不过是意志的客体化,是我的表象。然而,叔本华认为,“作为表象的世界,不是世界唯一的一面,而仅是这世界外表的一面;它还有着完全不同的一面,那是它最内在的本质,它的内核,那是‘自在之物’”[③]。因此他提出其哲学的第二个命题:“世界是我的意志”。这里所言及的“意志”,相当于康德哲学中的“自在之物”或“物自体”,是指人的本能、冲动、欲念等等,与客观外物相对应的一种神秘的生命力,或者说是一种内在的、盲目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在他看来,意志是第一性的,是世界最内在的本质,是自在之物,而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和可见性,都是意志的外部显现或客体化。

      与叔本华相比,狄尔泰和柏格森在本体论的阐释上却更加明确。生命哲学奠基人狄尔泰,提出以“生命的充实”为本体的“生命哲学”,海德格尔在论述狄尔泰的哲学观时说:“狄尔泰的研究是由不断询问‘生命’得到激励的。他从这种生命本身的整体出发,试图依照生命体验的结构网络与发展网络来领会这种‘生命’的‘体验’。他的‘精神科学的心理学’不愿再依循心理元素与心理原子制定方向,不愿再拚凑起灵魂生命;这种心理学毋宁以‘生命整体’与诸‘形态’为鹄的。不过,不应在这里寻找这种‘精神科学的心理学’在哲学上的中肯处——中肯处在于狄尔泰在作这一切的时候,首先踏上了通向询问‘生命’的途径”[④]。也就是说,狄尔泰认为,实证主义的机械论和唯心主义的观念论,都不能正确地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唯有把‘生命’引入哲学领域,才能探究出世界的终极本体或基质。

      与狄尔泰一样,柏格森对于生命的理解也不囿于具有物质躯壳的生物有机体,而把它视为蛰伏在生命个体中的一种冲动,一种从世界启始阶段就业已存在着的生命冲动,一种生成之流,或者就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创造进化过程。他在《创造进化论》一书中指出:“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无疑是指一种创造进化,是一种永不停止的转化,但是生命只有借助于作为载体的生命个体才能完成这一转化。”[⑤]罗素在阐释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时说:“柏格森的哲学和以往大多数哲学体系不同,是二元论的。在他看来,世界分成两个根本相异的部分,一方面是生命,另一方面是物质,或者不如说是被理智看成物质的某种无自动力的东西。整个宇宙是两种反向的运动即向上攀登的生命和往下降落的物质的冲突矛盾。生命是自从世界开端便一举而产生的一大力量、一个巨大的活力冲动”,或者称其为一种生成之流,“生成可能是向上运动也可能是向下运动,如果是向上运动,叫作生命,如果是向下运动,就是被理智误认为的所谓物质。”[⑥]这里言及的“向上运动”,是指生命冲动向上喷发,即一个创造进化过程,它不仅生成具有生命形式的植物和动物,而且也生成具有思维、意识的人类自身。这里言及的“向下运动”,是指生命冲动的自然逆转,则坠落为无生命的物质。在他看来,生命冲动的自然运动和反向逆转是对立统一的,自然运动时刻要遇到反向逆转的羁绊,而且反向逆转又要千方百计地阻碍生命冲动的向上喷发。生命冲动是一股不尽的生成之流,是一股持续不断的力,是一种永不休止的创造进化过程。

      总之,柏格森是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了狄尔泰和西美尔等人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而且还把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揉和进去,建构起以生命意志论哲学为基础的,以直觉主义为核心的生命本体论美学体系。

      二

      艺术本体论化,是当代西方美学之维,如溯其思想渊源,则要追溯到生命本体论美学那里。叔本华是艺术本体论化的始作俑者,是他首先把艺术高扬到本体论的高度,提出“艺术复制着由纯粹观审而掌握的永恒理念,复制着世界一切现象中本质的和常住的东西;而各按用以复制的材料(是什么),可以是造型艺术,是文艺或音乐。艺术的唯一源泉就是对理念的认识,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⑦]叔本华之所以把理念视为艺术的本原,原因在于理念是意志恰如其分的客体化,理念不仅摆脱了时间的局限,而且也超越了空间范围的桎梏。理念作为意志客体化的载体,不是呈现在主体眼前的个别的、活生生的三维空间形象,而是展现在主体眼前的三维空间形象所蕴含的、永恒不变的“纯粹的意义”。叔本华在诸多艺术门类中最为推崇音乐,认为音乐不以任何理念为中介,它直接超越理念;音乐不是理念的复制,而是意志本身的直接写照。对于宇宙间的一切自然物来说,音乐是超自然的,对于客观世界的一切现象界来说,它和理念是平行的,是物自体。尼采曾称赞叔本华这一观点,说它是最重要的美学见解,严格地说,真正的美学从此开始。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在于“音乐乃是全部意志的直接客体化和写照,犹如世界自身,犹如理念之为这种客体化和写照一样。”[⑧]正因为叔本华把音乐视为与理念平行的意志自身之写照,对一切现象来说它是自在之物,所以“人们既可以把这世界叫作形体化了的音乐,也可以叫作形体化了的意志。”[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