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理论表现

——评朱光潜美学思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袁振保 中国艺术研究院

原文出处:
淄博师专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理论表现。因为在中国当代美学之中,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全面,其影响也极为深远、广泛;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可以看到中国当代美学思想运行的脉胳和走向,能够深切地体验到中国当代美学运动的脉膊的跳动。

      自五十年代迄于九十年代的今天,在这四十余年之中,中国当代美学,我以为集中地、反复地讨论了以下四个基本问题,这就是:一、美的本质;二、审美的内涵和规律;三、艺术的本质和内容;四、艺术思维的特点与规律。在这四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广泛的展开。朱先生积极地参与了这些讨论,并在讨论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当代美学的讨论中,可以这样说,常常是以朱先生的美学思想为中心的,讨论常常是围绕着他的论点进行的,在讨论中,他发挥着轴心的作用,而且常常又是在他的思想的启发、诱导下,讨论才得以深入地展开。所以,朱先生对于中国当代美学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朱先生的美学思想,称得上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理论表现。以下我想从五个方面来具体地谈谈他的贡献。

      一、启开了深入美的本质的大门

      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也是美的本质问题。中国当代美学的探讨,首先就是围绕着美学的哲学基础、美的本质问题展开的。具体地说,中国当代美学发轫于五十年代初对于解放前一两本美学著作的批评,即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和蔡仪的《新美学》。即起始于对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为代表的美的“主观论”的批评,和蔡仪的《新美学》为代表的美的“客观论”的批评。1953年吕荧就著文批评蔡仪的美的“客观论”。他在《美学问题》一文中说:“《新美学》认为美是客观的,但是不从客观现实出发”,而是“主观地断定,‘美是物的属性’,是有人类以前的存在,‘典型就是美’”,《新美学》“从超社会超现实的观点来看美,把美看作超越人的生活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①]。1956年,李泽厚也对蔡仪的观点提出批评。他在文章中说,蔡仪在《新美学》中,“把美或典型归结为一种不依存于人类社会物体的自然属性”,这是“形而上学旧唯物主义”[②]。接着在1957年,在《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蔡仪的美学观点的基本特点在于:强调了美的客观性的存在,但却否认了美的依存于人类社会的根本性质”[③]。对于朱光潜美学的批评,基本上是始于1956年他“引火烧身式”的自我批评。解放前,朱先生的美学思想是以克罗齐的“直觉说”为基础的,解放后,他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学会并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阐释美学问题,在逐步清算自己在美学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建立起自己的新的美学体系。1956年他发表的《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就是他批判旧美学建立新美学的起点。在他对自己的旧美学作自我批评的同时,黄药眠发表了《论食利者的美学》,李泽厚发表了《论美感、美和艺术》,都对朱光潜的美学观点提出了批评。当时主要是批评他的直觉说,但也直接关系到他的美学的哲学基础。黄药眠批评了他的“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的观点,指出这一观点实际上“把物质的第一性取消了”。又指出他所谓的直觉所创造的“意象”,“完全是一个主观的存在”[④]。李泽厚在《论美感、美和艺术》中,更明确地指出,朱先生所说的美,“是个人主观作用或‘外射’‘传达’于客观的产物”,“所谓‘心物的关系’实际上就只是反映者与被反映者的关系”,而“承认或否认美的不依于人类主观意识条件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水岭”[⑤]。(重点号原有)五十年代的美学论争,基本问题是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即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还是主观唯心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即是要回答:美是什么?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或是主客观的统一?在当时,无论是批评者或是被批评者,无论其对美持什么样的解说,而从其所持立论的原则来看,基本上都是列宁的反映论。因此,我把这一段的美学,总括起来称之为“反映论”美学。如朱光潜在《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中说:“唯心主义者把美看作主观的感觉,机械唯物主义者把美看作事物的属性,都是不解决问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美学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指示了一些总的原则,首先是列宁的反映论……”[⑥]。蔡仪在吕荧批评他的美学观点以后,写了《论美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一文,批评吕荧的美是“观念”说,指出他的观点,“不符合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映论的原则”[⑦]。李泽厚同样是运用反映论原理来解决美学问题。他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解决美的客观存在性质问题”,而唯心主义者则把美当作只“是人类主观心灵的创造”,“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能够真正正确解决美的客观存在这一根本问题”[⑧]。认为:美感的客观基础是“现实美”,“美感是美的反映美的模写”[⑨]。他说:“从美感开始,也就是从分析人类的美的认识的辩证法开始,就是从哲学认识论开始,也就是从分析解决客观与主观、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根本问题开始”[⑩]。

      解放以后,朱先生的美学框架是以马列主义的“反映论”为基础的,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又逐步引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特别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些思想。这是朱先生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它表现了当时国内美学理论的走向,与当时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的研究的深化相适应。

      朱先生的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列主义的“反映论”。他对于“反映论”的存在和意识的两个方面,在运用上,以“存在决定意识”为自己的理论前提,而把自己的理论建构放在“意识也可以影响存在”之上。所以,他十分强调意识对于存在的能动作用,美感对于美的辩证作用。他引证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话说:“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11)]。而且他还进一步提出区别“科学的反映”和“意识形态性的反映”(我称它为“美学反映”)。认为意识形态性的反映比科学的反映能动性更大。他说“认识‘花是美的’与认识‘花是红的’,这中间有一个本质的区别”,这就是认识“花是红的”,这是“科学反映”,“主观条件不起什么作用,或只是起很小的作用,它基本上是客观的”;而认识“花是美的”,这是“美学反映”,“主观条件却起很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12)]。所以美感不仅能影响美,而且对于美还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美感是怎样影响决定美的呢?由此他提出了作为他的美学理论的基石的“物甲”“物乙”说。他说,必须对“物”与“物的形象”作出区别。“物甲”就是“物”,就是“自然物”,是“纯粹客观的”[(13)];“物乙”则是“物的形象”,是“物甲”“在人的既定的主观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14)]。所以作为“物”的“物甲”只是产生美的客观条件,或者说是创造美的素材。朱先生说:“物甲是感觉的根据,艺术的素材”[(15)]。要使“物甲”成为审美对象,成为美,还需经过人的意识的作用,使之成为“物的形象”——“物乙”。“物的形象”——“物乙”,才是美,才是美感对象。我认为朱先生的这个“物甲”“物乙”说,是他的全部美学理论的基石。他的美是主客观统一的结论,美是意识形态性的论断,以及艺术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的观点,等等,都是从这一“物甲”“物乙”说中引伸出来的。所以他在《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一文中说:“我的基本论点在于区分自然形态的‘物’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物的形象’,也就是区分‘美的条件’和‘美’。这个基本论点的根据是‘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这个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基本原则”[(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