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典”的审计记忆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审计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3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十年前,“非典”在中国内地造成了5327人感染、349人死亡。这场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对政府重大信息披露和应急机制建设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成为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十年过去了,“非典”还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十年前的“非典”对很多审计人来说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在特殊环境下,审计人有哪些故事,有哪些记忆,有哪些付出?本报记者最近对审计署、北京市审计局部分同志进行了采访,与他们共同追忆十年前那段特殊的时光。

      2003年春,北京遭遇“非典”,上千名“非典”患者住进医院。在“非典”疫情肆虐的时期,不少单位工作人员都在放假,可是有一群审计干部,和奋战在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一样,深入“非典”病人集中的医院,对防治“非典”专项资金和防治“非典”捐赠款物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在对小汤山医院的实地审核中,有多名审计人员在医院连续工作了三四天。对于反映捐赠的每一笔记载,从收入、分配到结存,审计人员都要亲自翻阅,对大型的医疗设备等都做到实地审核。在对“非典”捐赠款物的专项审计中,北京市级定点医院属于审计全面覆盖的单位,这些定点医院都要进行延伸审计,需要进行实地考察。

      “非典”后期,随着“抗非”有序化,国内和国外民众积极踊跃捐赠了大量资金和物资,为了确保资金和物资使用合理、规范,审计部门需要对其进行跟踪审计。为了工作,为了战胜病毒,审计人员从未退缩。即便是在十年后的今天,他们也都认为那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近距离

      2003年4月21日,卫生部发布的疫情显示:截至当天,全国共累积报告病例2001例,其中医务人员456例,死亡92例。此后,疫情出现井喷,开始集中爆发。仅北京一地,每天新增病例都在100例以上,最严重的一天,收治的病人超过150人。

      2003年4月中旬,正是北京遭受“非典”袭击最紧张的时候。

      窦爱萍,现为审计署退休人员,2003年在审计署医药卫生审计局工作。当时窦爱萍和她的同事们正在进行上一年度的决算审签工作,正准备到北京的几个医院了解情况。由于还不太了解疫情的紧张态势,他们去的第一个单位就是人民医院。

      人民医院是1918年创办的综合性医院,为三甲医院,接诊量在北京排名靠前,但2003年并没有设感染科。窦爱萍还清晰地记得,那天他们一进医院,就感觉气氛有点怪。“非典”疫情当时已经在扩散中,但其危险性尚未被大家知晓。由于怕引起患者不必要的恐慌,医院门诊大厅的工作人员都没有戴口罩。在轻慢和侥幸中,人们开始了和病毒的遭遇。由于放松了警惕,人民医院成了当时北京最早的“非典”传染源。4月17日,人民医院最重要的传染源——天井被关闭。4月18日,发烧门诊开通,当天有80多位发烧病人前来就诊,第二天增至100多人。其中20多人被确诊为SARS。一周后的4月24日,人民医院正式进入隔离状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在人民医院的财务室工作了两天。

      第三天,窦爱萍和她的同事又按计划去了北大医院。作为北京历史最悠久的教学医院,北大医院是全北京当时唯一有感染科的综合医院,前后共收治了300余名“非典”患者。据后来的报道显示,早在4月1日,就有北大医院的医护人员受到感染。

      在北大医院,大厅一楼的一角已经临时变成接收新发传染病病人的病房,而窦爱萍他们就在临时病房正上方的二楼工作。当时他们还好奇地探出脑袋向下张望,能够清晰地看见拉着窗帘的病房。

      在两家医院工作过几天的他们,慢慢对“非典”疫情的严重性开始有所耳闻。当他们来到中日友好医院时,医院后面已经拉起了黄色警戒线。在那种紧张气氛中,他们坚持走完所有医院,完成了预定任务。直到4月23日,窦爱萍所在的办公楼15楼出现疑似病人,他们才被告知——回家待命。

      和窦爱萍有着相似经历的北京市审计局干部朱兵,也在“非典”期间近距离地经历了一场特殊审计。在抗“非典”非常时期,朱兵所在的北京市审计局固定资产投资分局的工作量比平时加大许多,经常加班加点,深入工程一线,就工程造价等事项进行现场审计。随着天气转热,5月末,“非典”疫情的防治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当时朱兵所在的审计组正在对北京18家收治“非典”病人的医院进行结算审计。朱兵清楚地记得,当时在一个大房间里,摆了两排桌子,一排坐着4名审计人员,另一排坐着从各大医院来汇报工作的医护人员。医院人员戴着口罩,而“朱兵们”却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只是两排桌子间隔着七八米远。这种距离感对朱兵来说,是自他工作以来从未经历过的。只有在那种情况下。他才意识到,审计工作可能还面临别样的危险。

      位于北京以北35公里的小汤山镇,是素有“温泉古镇”美称的京北重镇,因为6年前“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出现,似乎一夜间便被世界知晓。这座7天7夜赶建而成的占地2.5万平方米的临时建筑曾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之为“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整个“非典”期间,小汤山定点医院收治北京市60家医院转入的确诊“非典”病人680名,占全国患者总数的七分之一,也是世界上收治“非典”病人最多的一家医院。经过救治,有672名患者康复出院、8人死亡,全部1383名医扩人员无一感染。

      2003年6月,小汤山医院的最后一批康复患者、医护人员撤出,有关部队花了大约4天左右时间,对医院的设备、器材、药品等进行清理包装,并将其移交给北京市政府。当时,凌红珠等北京市审计局的审计人员就在小汤山医院参加紧张的军地交接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大家都是加班加点工作。回首往事,她并没觉得有什么可怕的,当时最让她敬佩的就是医务人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