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合作到对抗:国民革命时期中共与青年党的关系演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雪超,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2010级博士生 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青年党是国民革命时期除国、共外的第三大政党。国民革命初期,在法国的中共旅欧支部与同属革命阵营的青年党实现了低限度的合作。青年党于1924年移师回国后,共、青两党也都曾有过寻求合作的言论和行动。然而,由于两党政治主张、革命策略的不可调和以及青年党的在国民革命中的“不行动”,导致了中共将青年党定位为地主阶级与买办阶级的政治代表,两党关系也因之逐渐恶化。国民革命后期,为了争夺革命的领导权,共、青两党关系升级为主义、组织与活动上的全面对抗。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3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231;K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3)-04-0057-10

      20世纪20年代,中国政治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国民革命。国民革命时期的党派关系,尤其是国共关系一直为学界的研究热点,这与国共两党是国民革命的主要参与者,且后来都建立了全国政权不无关系。然而,当时在国共两党之外,还活跃着以“外抗强权,内除国贼”为口号的中国青年党①。青年党成立于法国,1924年7月移师国内后一度成为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大党。该党不仅参与了国民革命,而且与中共的关系经历了由合作到对抗的演变。

      目前,学界对国民革命时期中共与青年党的关系问题关注较少,偶有涉及,也多偏重于中共与青年党的思想论争②。王奇生和吕芳上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该时期国、共、青三党的关系予以了较为详细的论述,③但对中共与青年党的关系均仅限于粗线条的描述。至于两者关系演变的内在原因,两人更是着墨甚少。中共与青年党诸多领导人④同源于少年中国学会,虽主义信仰、政治分野不同,但都属于革命阵营。然而,为何同属革命阵营的中共与青年党,非但没有实现合作,而且还随着国民革命的发展两党关系愈加恶化,几至水火不容的地步?由此,本文特就国民革命时期中共与青年党的关系进行考察和探讨,以求对上述问题有所澄清。

      一、寻求合作

      本来,中共在成立之初,特别强调自身的“无产阶级性”,宣称要“彻底断绝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⑤。后因自身力量的弱小、革命形势的需要以及共产国际的提议,中共逐渐接受和确定了与国内各“革新党派”进行合作的方针。

      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提出“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的主张,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并计划“先行邀请国民党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在适宜地点开一代表会议,互商如何加邀其他革新团体,及如何进行”⑥。中共三大之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周恩来同在法国的国民党员王京歧取得联系,商议两党合作问题,并于1923年6月16日达成协议。这样,旅欧共青团70多名团员(党员都是团员)全都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在中共旅欧支部的帮助下,国民党旅欧支部也于同年11月在法国成立。

      当时,青年党尚未成立,其成员因鼓吹国家主义而被称为国家主义者。在中共未成立前,国家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曾就“主义”问题在《少年中国》杂志上有过争论,但只限于学理性的争论,两派会友间依然保持着友谊关系。当国共两党确定要建立合作关系之后,在法的国家主义者颇为不满,多次发表文章反对“联俄容共”。自1923年底中国青年党成立后,中共与青年党更是以《赤光》和《先声》为阵地,就“主义”与革命策略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在法的中共旅欧支部与青年党诸多领导人本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友,虽各自主义信仰不同,但所在两党毕竟都属“革命政党”,有着共同的敌人⑦。而且,两党正式成立前,留法的共产主义者与国家主义者曾在1921年的“二二八运动”、“拒款运动”、“进驻里昂大学”及在“旅法各团体联合会”的斗争中,有过言论或行动上的合作。因此,在同国民党建立合作关系的同时,中共旅欧支部也在考察同青年党建立合作的可能性。1924年3月22日,李富春、刘伯庄在给团中央的报告中提到:“此党(指青年党——引者注)为新组织的政党,其首领为曾琦、李璜、何鲁之(均少年中国学会的)、张子柱等。他们以爱国主义为号召,以暗杀为手段,并不否认资本主义,反对我们亦反对国民党”,其“虽立意在出风头,独创势力,但尚有革命性。因之我们对之表面上除以言论批评外,于国民革命的战线上,仍希望其能于行动上尽可能的连(联)合去引导他们。”⑧此时,曾琦也主张:“劝新党联合以向旧党作战”,但“仍保其独立之性质与特殊之主张,不必混入他党,失却光明之态度”⑨。由此,双方在党派合作一事上态度都很明确,都主张革命性质的政党应该联合在同一战线上,以对付国内外的敌人,只是各自所主张的合作方式不同而已。

      既然如此,中共与青年党便有了建立合作之可能。1924年5月底,周恩来约李璜及张子柱面谈。周恩来指出:“目前国内新党联合,要实行革命救国,我们大家虽然思想主张不同,然而要打倒军阀政权,反对列强侵略,这是一致的。我们在此打斗下去,殊无多大意思,不如我们三党(指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党及在法的中国国民党——引者注)来一个停战协定,从此不要再打斗而仍如以前的合作。”会谈结束后,张子柱将此意见转告曾琦。曾琦考虑到“青年党在法、德、比三地发展,已得党员一百二、三十人,难于再事扩张”,故有意回国活动;且由于青年党在法“只有稳健的发展,也不宜长此与中共打斗下去”,遂与周恩来等人约定,定期会面,订立休战协定。⑩1924年6月7日,曾琦与中共代表周恩来、任卓宣,国民党代表习文德、李富春(时任国民党旅欧支部执行部宣传科主任——引者注)及本党人员张星辀(张历生)等开会,商议新党联络办法,订立规约十条,共以“打倒军阀,抵抗列强”为宗旨,彼此不得互相攻击。(11)

      至此,中共与青年党的合作前景一时显得比较乐观。1924年7月,因国民革命发展需要,周恩来返回国内。同月,青年党的领袖曾琦、李璜也由法归国。曾琦回国的志向,即为“从主义与政策的宣传,以吸引青年知识分子;期之三年,有了可以信赖的干部同志,站住脚后,然后再将青年党公开出来,以与国共两党相周旋”(12)。显然,曾琦的长远规划就是先立足,再凭势与国、共竞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