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媒体混沌下图像话语权的博弈与迁徙

作 者:
谢琳 

作者简介:
谢琳(1962-),女,广东汕头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汕头 515063

原文出处: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新媒体是一个纷繁、复杂而多变的混沌世界,摄影和摄影人正是在这样一个非稳定环境下求得稳定发展。博客和微博的出现打破原有传统图像的单向传播格局,摄影人从摄影网站迁徙到了博客、微博和轻博,乃是在新媒体混沌下图像话语权的博弈的一种表现。博客和微博不仅让每个摄影人获得公共话语权的可能,而且还能让媒介、公众和网友三方在博弈中从各自追求的根本目标中得益。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13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 206.3;J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25(2013)04-0084-05

      从“图像转向”、“视觉转向”、“读图时代”到“泛视觉化”、“碎片化”等等,这都是新媒体“派生”出来的词汇。互联网、微博客因其使用的便捷性、用户连接的广泛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保值和裂变增值的特质,顺应了碎片化传播“轻、快”的要求,成为当下最活跃、最有力的传播媒介。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被更细致地分割,空间转换频率不断提升。社会传播的模式、信息流动的本质都因此而改变。摄影网友在博客中的话语权与在其他媒介的话语权呈现一种博弈的关系。如果把媒介、公众和网友三者视为一个集合的概念,那么,“三合一”的博弈则包含着相互依存情况中的理性行为。

      博客和微博的出现打破原有传统图像的单向传播格局。“草根记者”开创了崭新的“强势媒体”,也见证和创造着历史。成千上万的网民正在书写着历史、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世界变化的方式。因为大批的摄影人像候鸟一样从摄影网站迁徙到了博客和微博,直至迁徙到现在刚出现不久的轻博。摄影网友的迁徙,乃是在新媒体混沌下图像话语权的博弈的一种表现。

      一、摄影:在新媒体的混沌状态下生存

      时下,不论是“第四媒体”还是“第五媒体”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博客、微博以及WEB2.0在一定程度上曾被恶意炒作、概念透支得厉害,如今也纷纷进入过度兴奋后的回落休整期。博客还未退潮,微博方兴未艾,轻博客又“无约而至”。手机、移动视频和户外视频则引领着新媒体的发展方向。一时间,Internet似乎已成为落伍的“传统媒体”,有如2004年和2005年的博客大热,曾被期待对传播模式的重新塑造,可惜最终陨落在互联网翻腾的大潮中。而一度被担心存在极强政策风险的微博,却在中国风生水起,成为互联网应用的新星。各方胶着的“新媒体”,不能不说是一个混沌而又新奇的世界。

      然而,摄影在这个新媒体的混沌世界里,又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呢?新媒体是一个纷繁、复杂而多变的混沌世界。摄影和摄影人,正是在这样一个非稳定环境下求得稳定发展,是这样一个混沌的竞争环境下谋求利益共享、谋求同步发展的。

      说新媒体混沌,当然也因为“新媒体”的概念尚未清晰。对新媒体概念之内涵与外延的说法稍显混乱,但也不能仅因标准不同、观点不一等问题,把传统的类别和属差轻易忽略,形式逻辑学中定义本身需要这种层层剥离的过程。概念模糊浮泛则是探求摄影图像话语权的阻碍,新媒体重组了人类原有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生态,也影响到摄影人的思考方式和认知逻辑。对新媒体发展所引发的种种社会变革进行人文精神向度上的多维考量与探究,不仅是矫正其发展弊端的必需进程,同时也是规约图像信息传播与媒介建构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技术发展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突破的背景下,对新媒体进行测度性定义,恐怕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独立考量,即新技术主导、新表现形式主导、新传播理念主导和新经济模式主导,符合以上一种或多种条件的新出现的媒体,都有可能最终发展为成熟的新媒体。

      所以,新媒体应该理解为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渠道,借助电脑、手机、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它是一种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内容、传播者和用户形成对等交流、同时无数用户也可以进行对应交流的媒体。还是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概括得最为简练:“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具有互动性、数字化、个人化的特点,数字化是本质,互动是表现形式,个人化则是一种延展。

      新媒体为摄影者的交流互动展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却已是不争的社会现实。越来越多的摄影人依靠新媒体平台展示自我,摄影的及时性、可视性和观赏性决定了它需要至少在一个由你掌控的网页或网站上展示自己,建构起“网状-链式”的图片信息随机触发传播新系统。

      二、话语权:在博客中掌控与失衡

      当我们谈到摄影图像在新媒体传播的特质时,自然会涉及一个“话语权”的问题。话语权是目前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词。葛兰西的“领导权”、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哈贝马斯的“合法化”、罗兰·巴特的“泛符号化”、鲍德里亚“拟像”等思想极大地丰富了话语理论,为研究媒介话语提供了理论基础。现在话语理论研究的多元化趋势使得我们有必要从图像传播的角度来思考媒介话语权对传播信息内容的影响以及对社会行为产生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在博客这个“大集市”中,博客不是摄影人个人展示作品的简单场合。在这个众声喧嚣的地方,它还关系到作者的声音能否被公众听见,被多少人听见以及因此产生社会影响,“以此确立社会地位”的问题。博客作为传播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更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发生诸多互动,在博客这个小世界反映着社会大世界的同时,其自身的变化又对社会的结构产生深远的解构甚至重构。

      (一)一个微博就是一种话语权的掌控

      成千上万的网民正在书写着历史,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世界变化的方式。数字技术的进步,让普通民众只需有一部拍照手机,再加上互联网,就可以把身边的新闻即时展示在全球观众面前。“草根记者”开创了崭新的“强势媒体”,也见证和创造着历史。

      《名利场》杂志编辑大卫·弗雷德说:以前,政府总是会倾向于控制信息,从纳粹到南美独裁者,都试图隐藏那些“消失”敌人的证据。“可是现在,普通人拍摄的照片突然之间改变了一切——普通民众似乎掌握了话语权。”他出版的新书《看着世界在变》就研究了图片带来的冲击力,“不管你现在在做什么,你都要负责任的,你会被人看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