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持续改进循环模型的概念 近年来,国内学者、实践工作者已经从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内部治理结构、风险管理、全过程控制等角度对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进行了探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一个浩瀚、庞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含许多有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这个大课题下,本文对“持续改进模型”在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质量是指内部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真实情况的吻合程度、对审计需求的满足程度。这种吻合程度、满足程度均与内部审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即吻合程度及满足程度越高,内部审计质量越高,反之亦然。从“外延”来看,内部审计质量是指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结果的总体质量,即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内部审计结果质量。其中,内部审计结果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是实现内部审计结果质量的保证,是内部审计结果质量的必要条件。 (二)持续改进循环模型 持续改进循环模型,即“PDCA”循环,最早由“统计质量控制之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Shewhart)于1930年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于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并加以进一步完善和广泛宣传。最初主要用于生产领域的产品质量管理,现在已被广泛地灵活应用于医疗管理、教育管理等领域。 “PDCA”循环所代表的含义如下:P(Plan)是计划,即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D(Do)是执行,即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内容的细节;C(Check)是检查,即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是行动,即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PDCA”循环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如图1所示,它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各级质量管理都有一个“PDCA”循环,形成一个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互相制约,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上一级的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依据,下一级的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其二;每一个PDCA循环都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解决一批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实现阶梯式螺旋上升,这意味着质量管理每经过一次循环,质量水平都有新的提高;其三,在PDCA循环中,A是一个循环的关键。
二、持续改进循环模型在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持续改进循环模型是不断经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程序周而复始的循环,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这一方法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可以灵活、有效地应用于各种管理实践活动。结合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循环模型各自的特点,将持续改进循环模型引入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可对持续改进循环模型各环节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如图2所示)。
(一)计划阶段 这一阶段属于审计项目质量的事前控制阶段。切实做好审前调查,并编制一个详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是此阶段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不可少的环节。 (1)切实做好审前调查,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审前调查是审前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整个项目审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重视审前调查是发达国家审计的惯例,审前调查所花时间一般都占到全部审计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而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对审前调查不够重视,在审前调查这方面的工作相当欠缺,往往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甚至为了节省时间直接省略此环节。高质量的审前调查应以“由浅入深、调查全面、重点突出”为调查原则,采用多样化的调查方式、方法圆满完成审计调查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管理方式、创收及其分成情况、内部控制状况等被审单位的内部情况,以及业务关系网、银行账户、对外合作办学等被审单位的外部情况;二是了解以前年度接受审计情况,如:以前年度发现的问题,以前年度审计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落实情况、审计建议的采纳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等;三是了解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规、规章、政策和其他文件资料,如:“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专款专用、预算管理等;四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点,选择并掌握适当的审计方法、审计重点,为实现审计提前做好技术准备,如:被审计单位为学校校办企业,可以重点关注的内容有:校办企业的经营收入及其上缴学校的情况,是否存在滥发福利,是否存在资金体外循环搞“小金库”等。 (2)制定好审计方案,是有效质量管理的前提。审计方案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编制而成。高质量的审计实施方案具备以下特征:具有指导性、针对性,重点突出,操作性强。高质量的审计方案可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减低审计风险。而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审计方案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偏误,或认为编制审计方案是向内审机构领导交差,或认为审计方案是审计资料归档的需要,或认为审计方案大同小异没必要编制,造成编制审计方案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不强,详实度不高。审计方案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审计项目、审计方法、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风险分析与评估、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分工、具体的时间安排等。在编制审计方案初步拟定后,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对审计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力争审计目标明确,范围适当,重点突出,方法适宜。此外,在总的审计方案下可以进一步拟定各审计要点的审计作业方案,有助于提高审计方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校内部审计对象除了各学院、各行政部处,可能还包括附属医院、附属小学、校办产业以及各式各样的二级单位,这些单位各有特点,因此,审计方法、审计重点、审计人员安排等方面应“量体裁衣”,密切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