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基本关系模式及其制度安排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向真,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3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审计基本关系模式

      一个基本的审计关系产生,至少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关系人(如图1所示):审计者、被审计者和审计委托人,分别可以成为第一关系人、第二关系人和第三关系人。其中第二关系人是财产的受托经营者,就是我们所说的经理人、管理者。第三关系人是财产的所有者,对于社会审计而言,狭义的范围主要是指投资者、股东、债权人等,广义的还应该包括潜在的投资者、职工等;对于国家审计而言,应该是国家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管理机构;对于内部审计而言,主要是董事会,或者说起码形式上是由董事会或是股东大会授权的机构。第一关系人就社会审计而言,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包括负责项目的注册会计师;就内部审计而言,主要是内部审计机构及其项目负责人员;就国家审计而言,主要是国家授权的审计机构及其派出机构、派出项目组等。在某一个审计实践中还可能存在审计委托人并不单一的现象,也就是说某项审计既可能是社会审计,而又含有国家审计的意味。

      

      二、审计者、被审计者、审计委托人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者

      1.被动性。相对于其他两个关系人,第一关系人,审计者的身份好像比较单一,在整个审计关系中审计者一方是被动的,无论是社会审计中接受委托、签署审计合约,还是在内部审计活动中服从一定的经营目标展开审计服务,审计者的活动都是比较被动的。以社会审计为例,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合约的联结”(Nexus of Contracts)。企业合约要求缔约各方都要向组织贡献资源——资本、技能或信息。具体来讲,投资者投入权益资本获取企业股利与剩余收益,债权人投入债权资本获取利息与本金,经理人投入经营管理技能获取工资、薪金与福利。审计师受企业所有者委托向企业投入审计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本),对经营者所出具的会计报表进行鉴证和查错防弊,从而获取审计公费。

      2.独立性。就审计者而言,众多研究者都认可要想完成一个看上去“完美”的审计关系,就必须让审计者保有独立性,有的甚至直接把社会审计叫做独立审计,可以说从缔造这种关系的本意来说,独立性是形式上必备的,也是大家期望的,但是在实践中这种理论上的独立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审计者在实践中具体是进行审计工作的审计师,而承接审计合约的是事务所,审计师是具体的社会人、经济人,自然会存在一定的机会主义和利己行为,而会计师事务所是经济实体,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审计者在很多经济研究中,都习惯被假设成一个“经济人”,但是实际上他的角色更接近一种复合的状态,可能有时“经济人”的特征更强,但在另一个状态下,有可能变成更具有道德感的“社会人”。因为审计者既需要追求经济利益,又要承担社会责任,维护个人和行业的荣誉。在这种复合需要的引导下,审计者具体表现如何要看当时的优势动机是什么,而优势动机受到多种内部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非常复杂,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制度、利益相关者和供求关系这三种:

      (1)制度主要包括对审计活动可能产生影响的各个层面的法律、法规、准则条例以及社会上长期形成的伦理道德和文化传统等因素。除伦理道德和文化传统约束性是柔性的以外,其他的制度因素对审计行为的约束都是硬性的、具有强制力的。制度因素产生的影响力大小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制度是否完善以及制度是否执行到位,只有不断完善制度并且执行到位,才能对审计者的行为以及行为的预期起到矫正和引导作用,从而强化“社会人”的遵守道德约束的动机。

      (2)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审计的第二关系人和第三关系人甚至还包括相关的信息使用者,他们各自偏好的不同及其力量之间的动态博弈,会决定着审计者的行为方向。

      (3)供求关系,是指审计市场上供需双方的力量对比以及竞争博弈状况,若供大于求,则买方强势,对审计者的影响力大;若供不应求,则卖方强势,审计者有更多的自主权。

      3.层次性。审计者是分为两个层次的:个体和群体。个体就是实践中具体进行审计工作的审计师,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相同的行为规范,有共同的目标,甚至存在一定的感情依赖。审计群体可以是一个事务所,也可以是一个项目组。相对应的就存在审计个体的行为,比如抽查某类凭证,也存在审计群体的行为,比如会计师事务所承接审计业务等。以往的研究往往会忽视这种分类,有的时候混淆了审计个体失误和审计群体失误,比如对于审计风险的控制,就个体而言主要在于强化每一个审计人员的能力、技术和责任感,但这是否就能够避免诸如审计合约的妥协行为等具有审计群体行为特征的问题,还是值得考虑的。这样的分类有利于我们对审计责任的问题进行较好的阐述。另外,这种层次性还会启发我们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

      4.动机性。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于人自身需要和一系列动机达到其目的的过程,其中动机是产生特定行为的直接动力,在整个行为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人类行为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心理学家勒温著名的心理行为公式:B=f(p,e),其中B代表行为f代表函数,p代表人,e代表环境。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人与其所在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即行为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而发生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