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级委托”与“两类管理”——构建经济责任审计大格局的理论基础 经济责任审计产生是基于特定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两级委托代理关系”和“两类管理关系”。 “两级委托代理关系”源自公共权力的逐级剥离与让渡。社会公众作为公共资源的所有者和终极委托人与各级政府部门间存在着以下两级委托代理关系:(1)社会公众将公共权力的配置权委托给政府行政主管部门;(2)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接着又把公共权力的配置权委托给了公共权力行使人政府行政执行机关行使。经济责任审计正是基于“两级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这种代理关系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是公共权力配置权的委托者,也就是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 “两类管理关系”源自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和公共资源的直接指向,并形成了政府执政领域“管人”与“管事”这两类管理关系。其中,“管人”是对社会公众的管理关系。政府行政执行机关将公共资源分配给特定的机构或人占用和使用,这就需要对这些特定对象的行为进行合法合规的管理,防止个体委托人对全部委托人的利益进行侵占,以便满足社会公平和公正的经济利益诉求。“管事”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关系。即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直接占用、使用以及对其分配配置,通过这种投资、分配、利用等方式从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达到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两类管理关系”决定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也就是财政财务合法合规情况、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以及廉政情况进行监督评价。 二、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规定》的颁布使我国有了一项监督上至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下到基层政权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各级领导成员的行政法律制度。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实践经验,审计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以及审计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都得到了提高,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责任难以界定 经济责任审计所确认的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科学管理和决策方面应该承担的一种受托义务,包括宏观经济责任和微观经济责任。可以对责任进一步细分,将其分解为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玩忽职守责任和工作失误责任。但在审计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领导干部的各种经济责任缺乏统一的标准,使得各种责任概念模糊,导致经济责任的放大或者缩小。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相互混淆,责任的难以界定,也就造成了职责不明,影响审计责任的结果。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难度大 虽然经济责任审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其评价指标已从单一指标向多项指标、财务指标向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发展,但经济责任审计还没形成指标评价体系。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多数时候并不能做到选用全优指标,受传统审计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仍然偏重于被审单位的财政和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指标,而轻视重大投资决策、内部控制等管理活动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缺乏定性分析和定量方法的结合,而过于简单的评价指标不能反映领导干部的受托经济责任。同时,我国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怎么评价、评价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确实可行的标准,对不同等级不同行业的被审计部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的界定和评价靠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既增大审计风险也不利于审计的规范性和评价的客观性。以此基础上得出的评价结果来考察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是不客观、不全面,也是有失偏颇的。 (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差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存在“审”“用”相分离。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为了考核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和任用、升迁提供评价标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重审计轻运用现象较为常见,审计部门将审计结果提交纪检部门和组织部门后,组织部门对审计结果的利用不高,审而不用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同时,“先离后审”或“先任后审”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审计工作与组织人事工作在时间上无法衔接,就常常使审计成为“马后炮”,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使审计流于形式,起不了监督的效果。再者,审计结果运用过程不规范不透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只对干部管理部门负责,是不公开披露的。组织部门和纪检部门如何运用审计结果以及如何反馈结果的运用情况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对违法违规的被审计人应提醒、诫勉、追究责任还是降职、免职等也没有具体标准。审计结果运用的不透明,使得公众不了解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社会监督得不到发挥,也不利于提高政府和审计部门公信力。 (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 大部分审计部门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多为财会、审计专业人员,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新经济事项不断涌现,审计工作难度加大,这种人员知识结构不利审计事业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涉及到领导干部的所在单位的财务信息还涉及到其管理活动和决策能力,以专业审计人员的知识、技能可能无法胜任一些需要除了审计外专业技能的工作。随着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的日趋普及和审计工作不断向内部经营管理、效益等更高层次延伸的发展趋势,审计人员经济、管理、投资、金融、财政等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的匮乏,使得审计无法深入被审计单位内部经营运行、管理、内控及重大决策方面的内容,不利于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