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办公自动化,主要表现为在办公室工作中运用微机管理、储存和打印文档。而大规模的电子政务建设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1993年,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随后以“金”字头为代表的多项电子政务工程陆续展开。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以“十二金”工程为主体的重要电子政务系统,包括金宏、金桥、金财、金税、金卡、金关、金审、金盾、金保、金农、金水、金质工程。此外,1999年由国家经贸委和中国电信牵头的“政府上网工程”,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响应。截至2009年,中央74个部委、直属(办事)机构(单位)和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建立了网站,地方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300个地级市和433个区县建立了地方政府门户网站。(数据来源于中国软件评测中心《2009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总报告》) 政府在电子政务方面取得的成果是毋庸置疑的,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比如缺乏统筹规划,忽视应用和服务。目前我国尚未正式出台专门规范电子政务的法律,现行法律效力层级较低,缺乏上位法的规划与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政务的规范化发展。 电子政务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开展电子政务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的法定职责。电子政务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和正式运营后,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对政府运用财政资金投资和建设的电子政务项目,以及电子政务运营所需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是政府审计的法定职责。 开展电子政务绩效审计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公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大量的门户网站成为政府的“花瓶”,久未更新或缺乏公众想了解的信息,在线办事没有或形同虚设,政府投入未能收到公众满意的效果。作为国家财政的守护者,审计机关有义务开展电子政务绩效审计,对电子政务绩效作用的发挥进行评价,这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的客观要求。 开展电子政务绩效审计是国际惯例。从电子政务审计的实践来看,世界各国普遍开展电子政务绩效审计。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审计、信息化专项审计等,都属于电子政务绩效审计的范畴。在国外电子政务审计中,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是电子政务审计的重要关注点,其范围可以涵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情况、公众满意度和政府透明度提升等。电子政务绩效审计被认为在提高政府绩效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与国外类似的电子政务绩效审计,但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以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和资金为审计对象的项目已有不少。从长远来看,对电子政务进行绩效审计是一种趋势。 电子政务绩效审计的内容与重点 电子政务绩效审计的内容与重点通常与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联系在一起。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应用、资源整合以及公众服务等诸多问题。审计机关在进行电子政务绩效审计时,应当关注这些问题对绩效的影响,将其纳入审计的内容与重点。 首先,我国电子政务绩效审计应关注应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重投资、轻应用的问题一直存在,应用开发的不足导致了信息化绩效较差。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2006年对政府对政府(G2G)、政府对企业(G2B)和政府对公众(G2C)等业务进行的绩效满意度调查结果,总体来说用户对我国当前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绩效评价不高。满意度正面评价比率最高的G2G业务也只有54%。其中在G2B和G2C方面,负面评价比率甚至高于正面评价比率。(调查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2006年发布的《中国电子政务实施与应用调查报告》) 在电子政务应用方面,审计应关注以下重点:一是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审计应关注电子政务项目立项是否符合项目发展目标;是否存在与类似项目功能交叉的情况;是否存在为了获取财政资金支持,而忽视了实际需求,盲目立项的情况;项目验收程序是否规范;项目建设目标是否完成等。二是业务流程重组与再造。审计应关注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是否进行了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再造;是否建立了与业务流程有关的管理流程和制度;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是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公众对于业务流程的满意程度等。三是电子政务的运行与维护。信息化项目建成之后,通常伴随着长期的运行维护过程。审计应关注电子政务项目运行和维护是否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运行维护过程中是否反映立项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行和维护成本是否超出预计水平;是否存在建设之前缺乏严格论证,导致后期维护运行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都跟不上,最终使得项目运营难以持续的情况。 其次,我国电子政务绩效审计应关注信息资源整合。我国政府部门具有条块管理的特征,部门内纵向权力联系紧密,资源整合的能力较强,而部门间横向的权力联系较弱,导致资源整合的能力不足,严重的可能出现部门权力分割形成信息孤岛的情况。表现在信息化建设领域,“十二金”工程中大部分是纵向应用系统,项目由各部门负责开发建设,部门之间很难在软硬件配置、应用内容和技术标准方面完全协调一致。纵向的应用系统延伸到地方政府领域,造成了地方政府信息管理权限的分割。各地方政府要想实现资源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往往面临很大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