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馨代表认为,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政府在全口径预算管理方面有所突破,首次正式编制了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覆盖全部政府收支的预算体系框架初步建立,对社会关心的民生方面的预算作出了更为详尽的说明,数据更加客观透明。 卢馨表示,人大代表需要通过详细的预算执行报告来了解政府承诺的民生事项能否兑现,预算资金使用“合理不合理”、“效果好不好”。她认为,预算报告还要进一步改进:代表审议预算的时间太短,预决算报告讨论时间2天,预算参阅资料和详细说明的阅读只有1天,只能对预算进行总体性和一般性的审查;对于预算执行情况的解释说明仍然不够详尽,所列的内容比较简单,比如很多项目的说明只有简单的一句“……预算数为……亿元,执行数为……亿元,完成预算的…%”;缺乏预算执行过程的信息,没有信息,就谈不上监督预算执行;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机制长期以来“只问花钱不问效果”。 就进一步改进预算报告、加强预算监督,卢馨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继续规范和推进政府部门的预算公开,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提高公开的质量和实效。 只有逐步推进预算公开,使预算公开成为社会公众监督的常态机制,才能达到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从政府预算信息的公开入手,将完整的政府开支信息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可对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刚性约束,也是有效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 二是建立和完善绩效预算管理制度。 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每项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完成的情况,实现对财政资金从“注重投入”转向“注重效果”的管理。编制预算时先明确追求的“结果”,根据“结果”来编制预算,投入资金。预算考核,应当是在预算报告具体到一块钱的水平上进行“性价比”考量,不能再把预算监督变为“花没花完钱”的简单追问。 三是现在社会上减税的呼声高涨,从表面上看是公众对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有意见,而实际上是公众在质疑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是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和公开透明问题。截至2012年,近5年来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2/3用于和民生有关的领域,但是公众却没有相应的感受,说明政府在“用税”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所以,在现阶段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和规范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责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比单纯减税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