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导向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研究:理论、模型及应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闫学文,刘澄等,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审计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3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部审计评价是在组织中依据预先确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内部审计进行的全面、系统考察与分析,是反馈相关信息并引导内部审计发展的管理活动。内部审计评价需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定位和运作等开展。近年来,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定位正在发生改变:在2011年1月发布的新版《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IIA强调内部审计的目的“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而所谓“增加价值”是指“内部审计通过确认和咨询服务,增加组织实现既定目标的机会,确认运营的改进,并/或降低风险暴露的程度,从而为组织创造价值”。由此,内部审计评价的重点必然向评价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合规性、有效性发展。本文拟从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内涵、机理出发,对基于价值导向视角的内部审计评价进行研究。

      一、内部审计评价相关研究评述

      有关内部审计评价的研究一直是学界较为关注的领域,相关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系统,但多数研究仅针对评价本身,侧重于对评价标准、方法模型和指标体系的研究。

      (一)内部审计评价标准

      一般认为对内部审计进行评价的标准可分为三类:一是内部审计的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这是指导和衡量内部审计实务的核心标准;二是内部审计章程,这是对内部审计工作宗旨、目标、范围、职责、权限以及独立性的制度规定,没有专门制定内部审计章程的组织,其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中形成的目的、政策和程序等也可作为评价标准;三是其他衡量标准,如组织内部适用于内部审计部门的政策和程序等(Comas,1996;Dudley,Plumly和Knobloch,1999;王文娣,1997;王光远,2002)。

      (二)内部审计评价方法模型和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模型和指标体系是国内外学者内部审计评价研究的重点,主要研究成果有:

      1.目标管理方法(MBO)、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和平衡计分卡法(BSC)是当前主要的评价方法(刘萍和怀雷,2010),而随着综合评价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数学和信息技术的引入,内部审计评价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发展的状态,如通过构建信用函数模型从外部审计角度评价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等(Vikram,2010)。

      2.BSC法的四维度评价模型是当前主要的内部审计评价模型。基于BSC法,学术界提出了绩效棱柱(Performance Prism)(尼利,2002)、作业盈利评价(迈耶,2002)、战略记分卡(Strategic Scorecard)(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2005)等超越BSC模型,还提出了BSC修正模型,如:客户、内部流程、创新技能三维度BSC修正模型(邹玮,2007);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管理层及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流程、创新和学习、外部审计师五维度BSC修正模型(韩晓梅等,2008);定量指标、客户服务、行业知识、人员发展、技术开发和创新六维度BSC修正模型(普华永道,2009)等。同时,一些学者开始反思BSC模型在内部审计评价中的局限性,探讨构建基于BSC和绩效棱柱相结合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毛凤娟,2011)。

      3.Albrecht(1988)归纳出的23项内部审计影响因素,以及全球审计信息网(GAIN,1997)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84项指标是当前主要的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近年来,多数相关研究都是以上述指标体系为“原型”进行改进和筛选,其中Ziegenfuss(2000)归纳的25个绩效指标体系,以及KPMG(2009)六维度指标体系最具代表性。国内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改进指标体系(江苏省内部审计协会,2006;柳秋红和林翰,2007),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则在2012年4月颁布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试行办法,从环境和业务两个方面提出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三)体现价值增值的内部审计评价

      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认识到,侧重于评价本身的研究似乎是综合评价理论的“机械复制”,难以捕捉内部审计的内在实质。如何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与评价理论、模型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目标,正成为学界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国外理论界一般认为,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业绩评价,应当增加对内部审计工作参与企业经营与价值增值活动程度的考虑,并充分考虑这种转变对内部审计功能客观性产生的潜在影响(Soh等,2010)。目前,国内有的学者也开始关注对内部审计价值绩效的衡量,提出用经济增加值(EVA)来评价内部审计绩效(刘玉艳,2006),但此类研究相对较少,创新的力度也相对不足。如何在内部审计评价中体现价值增值的目标,还需要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二、价值导向的内部审计

      价值导向的内部审计源于IIA对于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定义,而“价值增值”理念源于企业战略原点和管理归宿的“价值化”迁移(沈静秋等,2010)。波特(1985)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价值链”管理的概念,将企业价值管理活动分为五种基本活动和四种辅助活动,以“链条”方式有机组合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价值流,使价值增值目标与企业管理实践有效对接,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寻优式的配比逻辑,确立了价值增值路径式研究的新范式。因而,深入研究凸现“价值增值”理念的内部审计,需要明晰其价值增值的路径。

      (一)作为辅助增值活动的内部审计

      根据价值链分析方法,与企业价值形成有关的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内部审计通过监督、评价、控制等方式,对业务活动的组织、控制,及其职能的有效性和恰当性进行审查、分析,在内控流程、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措施,并报告给相应的决策层或管理层,促进提升业务活动的效率、效果。可见,内部审计将研究开发、生产营销等直接价值活动和经营、资源管理等辅助价值活动均纳入了工作范围,通过促进它们的增值来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主要发挥辅助增值的作用,是企业中不可或缺的支持型价值活动,在价值链上发挥着重要的确认和咨询职能(王光远,2003;Qiu,200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