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审计工作中的不足 (一)审计计划阶段 1.计划下达不及时。审计计划阶段,审计项目总体计划对各部门的审计具有指引作用。事实上,许多审计特派员办事处并没有按照与审计署的总体审计计划同步制订具体的审计计划。究其原因,是各地特派办在完成上一个项目之后,对下一个项目的具体信息并不清楚,从而无法进行相应的审前调查,导致各特派办在接到审计署下发的项目计划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相应的审前准备。 2.审计方案不具体。充分的审前调查和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可以为下一步的审计实施做好铺垫。然而,有些审计组织没用足够的时间进行审前调查,也没用心制订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造成审计小组进点后,人员分工不合理、工作相互推诿以致打乱仗的现象。 3.审计方法不恰当。审计方法选取不当会加大审计风险。然而在具体审计工作中,审计方法的选择并没有将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类型、审计成本和审计人员素质结合起来考虑,在顺查与逆查、详查与抽查、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等方法的选用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二)审计实施阶段 1.审计分工不合理。由于审计项目繁多而审计力量有限,导致同一个业务部门需要参与对多种行业的审计,要求每个审计人员都是“全能”的。比如,某特派办行政事业处短短几年间就参与了医疗卫生、钢铁、煤监局、校安工程、地债等各种类型项目的审计。而审计人员中的大多数并不是全能的,对一些新接触的行业并不了解和熟悉,这样审计起来耗时费力增加成本不说,重要的是审计质量难以保证。究其原因,与目前审计分工方法不当有关:一是不同业务部门划分业务范围后缺乏分工合作、调剂余缺;二是业务部门内部分工主要是以审计人员的行政级别而不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特长为依据,违背了经济技术的内在规律。 2.选点方式不恰当。审计实施阶段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项目选点的安排,目前多数审计部门的习惯做法是选择相关项目数量多、人口数量大、资金量大、经济总量高的地区进行审计。而对人口数量少、项目数量少、资金量少、经济总量低的地区有所忽视,有的甚至干脆将之排除在外,并没有严格按照统计抽样的方法选择审计地点。 3.证据取舍不清晰。为了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人员不惜花大量时间进行广泛取证,审计证据数量庞大,往往造成取证资料缺乏针对性,以及证据与审计目标或审计事项相关性不强。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出现审计证据材料取舍不清晰的情况。过多的取证材料不仅加大了审计小组的整理难度,而且加大了审理部门的审理难度,导致审理部门的审理时间延长,从而增大了审计成本,浪费了审计资源。 4.考核制度不合理。目前,特派办对业务部门的考核重在审计案件移交的数量上,将审计发现大案要案的数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这一目标与审计实事求是反映、客观公正评价的初衷是相违背的。由此使得审计的取证思路与审计方案的目标也发生了偏离,即偏离了审计主线。对于审计主线,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说得很精辟:审计的目的不是为了查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而是通过审计监督,促进整改、健全完善制度,减少问题产生的根源,减少问题发生的几率。 (三)审计终结阶段 1.交换意见时间较长。目前,各特派办在审计报告形成阶段花费时间较长。比如征求意见送达文书,按照要求是需要15天,然而实际上在审计报告形成之前,征求意见已经与被审计单位比较充分地进行了交流,因此征求意见阶段的时间有待进一步缩短,以提高审计结案效率。 2.审计程序需要进一步理顺。按照审计程序,审计方案应在审计计划阶段制定,然而在实际中,有一些特派办的业务部门在审计报告完成之后才制定审计方案,甚至出现审计报告已经形成而审计方案才制定的现象。这一现象显然不符合审计程序的先后逻辑顺序,无法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无法从总体上提高审计质量。 3.审计复核不深入。审计复核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复核人员往往只关注程序方面的问题,如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评价、定性、处理和移送处理程序是否恰当等。而对于审计报告内容和建议的合理性等方面的复核有所忽视。二是事后复核,即审计报告形成之后才进行复核,忽视了现场复核。 (四)业务素质和激励机制 1.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审计队伍中的审计人员大多是从会计“转型”过来的,业务素质较为单一。在执行任务时审计人员总是用会计的眼光和思维审视问题,习惯采用会计传统的审核方法。而由于审计工作的综合性较强,要求审计人员不仅懂财务会计,而且对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财政税收等专业知识也应掌握,为此需要加强学习。而当前不少审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各地特派办安排的网上课程学习没有具体落实,课程考试也只是流于形式。 2.审计人员激励机制缺失。审计人员的工作动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为自身社会地位提高带来的心理满足感;另一方面来自对审计人员的激励机制。随着国家对审计的重视,审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然而审计人员却对项目审计缺乏足够的积极性。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审计对审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不仅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专业判断能力和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因此,如何在国家的高标准、高要求下提高审计效率,关键是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