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国家审计是政治制度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和政治制度大系统之间存在着交换关系。政治制度事实上是国家审计制度的制度环境。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与制度环境之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民主法治与国家审计、宪政与国家审计、国家审计体制等方面。本文选择政治模式作为国家审计的制度环境,研究政治模式和国家审计之间的关系。首先对相关文献做一个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将政治模式区分为民主法治和专制人治两种类型,以政治系统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个关于政治模式和国家审计之关系的理论架构。 二、文献综述 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与制度环境之关系的研究有五个分支: 第一个分支是研究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代表性的观点来自李金华和刘家义。李金华(2005)指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刘家义(2010)指出,审计是国家治理结构中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一个环节,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制度中的必然安排。 第二个分支是关于国家审计与民主法治的关系。杨时展(1986)对民主和审计之关系有过系统论述:第一,民主和审计是实质和表现之关系,民主是现代审计的实质,审计是民主政治的表现。第二,民主和审计是目的和手段之关系,民主是现代审计的目的,审计是现代民主的手段;没有现代审计这一手段,就很难达到现代民主这个目的;而没有现代民主这个目的,现代审计也就失去其意义。石爱中(2003)指出,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国家审计发展的动因。张立民、张阳(2004)认为,国家审计既是实现政治民主的必要手段,也是政治民主的内在要求。蔡春、李江涛、刘更新(2009)认为,政府审计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监测、预防、预警、控制及修复五种作用,并通过这些作用的发挥达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 第三个分支是关于国家审计与宪政的关系。杨肃昌、肖泽忠(2004)认为,宪法思想的变化会影响审计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谢志华、张庆龙(2008)认为,政府审计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是由宪法规定作为国家强制性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个分支是研究国家审计体制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审计体制,针对的是如何优化中国行政型审计体制,主要观点包括:现状论、合并论、垂直论、升格论、立法论、审计院论、双轨制论;二是比较不同国家的审计体制,并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将审计体制划分为立法型、独立型、司法型和行政型;影响审计体制的主要因素包括政体、法系、政治制度、历史传统等(尹平,2001;刘力云,2002;秦荣生,2004;杨肃昌、肖泽忠,2004;肖泽忠、杨肃昌、高培勇,2009;文硕,1989;马曙光,2005)。 第五个分支是审计史的相关研究。审计史研究中已经注意到国家审计制度与制度环境之关系。方宝璋研究了国家审计与皇权的关系以及审计与职官制度的关系(方宝璋,2000)。李金华研究了审计的作用(李金华,2004)。 上述相关的研究成果,对于国家审计制度与政治模式之关系有一定的揭示。但是,关于政治模式与国家审计的关系,涉及的文献很少,缺乏专门研究。 三、政治模式和国家审计:一个政治系统理论架构 (一)政治模式 政治模式是对具体政治现象的抽象理论概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它。本文从政治价值的角度来理解政治模式,并据此对政治模式进行分类。所谓政治价值是政治体系的观念形态,民主和专制、法治和人治是两对基本的政治价值。根据公众在政治生活中话语权的多寡,政治价值区分为民主和专制两种方式;按政治生活中对制度的尊重程度,政治价值区分为法治和人治(张林海、殷勤,2003;倪愫襄,2007;万斌、吴坚,2011)。把上述二个维度结合起来,从理论上来说,有四种政治模式:A政治模式,法治程度和民主程度均低,属于专制人治;B政治模式法治程度高,但民主程度低,属于专制法治;C政治模式法治程度和民主程度都高,属于民主法治;D政治模式法治程度低,但民主程度高,属于民主人治。以上四种模式是理论上的推导,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呢?根据The World Justice Project公布的2011年法治指数和《经济学家》杂志公布的2010年世界民主指数,同时具备这两个指数数据的64个国家的数据分析显示: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民主与法治显著同构,只有少数国家出现民主与法治的背离。所以,在理论上推导的四种国家政治模式中,C和A是主导方式,而B和D只是个别国家采用。 将政治模式区分为四种类型之后,需要考虑的是,在不同政治模式下,政治模式和国家审计是什么关系呢?为此,我们需要采用政治系统理论作为分析框架。 (二)政治系统理论 戴维·伊斯顿采用并且改造了自然科学的系统理论,建构了用于分析社会政治和公共决策现象的一般政治系统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政治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受到环境的影响。政治系统的环境要素并不是与政治系统相分离的,而是深深地渗透在、紧密地交融在政治系统之中的。这些环境要素既是政治系统存在和运行不可缺少的成分,又是无时无刻不在和政治系统发生交互作用的力量。离开了这些环境要素,人们不可能找到政治系统。没有一个政治系统不是扎根在、交织在这些多样的环境要素之中。环境对政治系统的影响叫输入,而政治系统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对环境的输入做出反应,将输入经过转换过程变成政治系统的输出。通过输出,政治系统又反馈于环境。反馈这一个概念意味着输出可能改变环境。输出可能会影响环境从而产生新的输入,而这种新的输入将进一步导致政治系统的输出。以政治系统内在的机制调节输入的压力和反馈反应的压力,以约束决策的形式、执行和调整,使得政治系统适应环境要求,维持政治系统的存续,是政治系统理论分析的核心所在。因此,输入、调节、决策、执行和反馈实际构成了政治系统的核心环节(Easton,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