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度”审计思路和外资审计目标及战略的提出 所谓“六度”,包括广度、深度、力度、气度、高度和细度等。具体地说,广度,即“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影响或后果,怎么办”;深度,即目标、战略、执行、评估、监督、创新;力度,即整合全国全系统或全地区审计资源,借鉴国际准则经验,全面服务审计工作;气度,即报表审计、绩效审计、合法合规审计、家底审计、丑闻导向审计五结合;高度,即站在联合国审计、审计署高度看待地方外资审计;细度,即对下和对待具体工作的严格程度、务实程度、细致程度。 外资审计主要包括对间接外资、直接外资和境外投资甚至联合国资金的审计。间接外资主要包括有主权担保所形成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法国开发署等国外组织或政府提供的贷款。直接外资是指外商直接在我国的投资。境外投资是指我国向境外所进行的主要是国有企业的境外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联合国审计是指对联合国总部及其各专门组织、专门机构金额高达数百亿美元的资金、资产和资源的审计。 由于外资审计的内容广泛,政策性强,金额巨大,涉及国际形象和对外开放的可持续发展与良性循环,因而外资运用与管理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与战略,从而外资审计也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与战略。本文认为外资审计的总体目标是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摸清家底;二是财务收支真实性;三是外资项目的进度、绩效与损失浪费情况;四是对外资项目的各项补贴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其效果;五是外资项目各管理链条是否存在漏洞与违法违规行为;六是外资项目是否存在重大投资风险与资产质量问题。外资审计的总战略是资金、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和国家经济安全,主要包括国家产业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资源安全和良好的国家治理和国际治理。 二、外资审计的具体实践 从外资审计二十八年的历史发展来看,经历了探索发展、规范深化、提升定位等发展阶段。具体是: (一)国外贷援款审计实践 第一阶段,1984年至1997年:以履行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公证职能为主要内容,积极发展,逐步提高,规范总结阶段。第二阶段(1998年至今):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报告内外合一、全面提高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质量,拓宽审计方式阶段。 (二)外商直接投资审计历史沿革 1、探索起步阶段(1988-1992年):只是从税收或政策角度非常初步的检查或审计探索。 2、稳步发展阶段(1993-1998年):对控股的外资投资企业开始有计划的社会审计与法定的国家审计检查。但是审计资金规模很小、数量非常有限。 3、过渡阶段(1999年至今):FDI审计即外商直接投资审计,它是审计机关依法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的审计监督行为。自从我国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政策实施以来,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稳步增加,给我国的国民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构成了一种新的、不可忽视的经济成分和力量。从1979年至2011年底,我国已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644亿美元,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3万家。为了更好地利用外资,充分发挥资金效益,我国审计机关依据《审计法》、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和国际惯例,对外商直接投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审计监督。 (三)现阶段外资审计开展情况 现阶段外资审计主要是开展主权外资运用审计,外商投资审计为辅,创新开展的是境外投资审计、联合国审计。 1.主要开展方式多样化 主要包括:外债管理情况审计;主权外债管理情况审计;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绩效审计;FDI与境外投资、对外经济合作和联合国的审计等。 2.现阶段外资审计开展情况 主权外债的审计,比如2009年开展了19省农村饮用水安全状况调查;2010年全国外债管理情况审计;2011年环保领域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联合国审计自2007年开始,已经审计5年;2009年审计署及部分特派办开始境外投资审计,目前每年审计三至四家中央企业。 三、当前外资审计取得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资审计取得成绩 审计工作逐步规范,查处大量违法违规问题,服务了宏观调控与国家治理;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在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建设、绩效审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第一个外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了第一本审计操作指南,创建了第一个绩效指标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充分发挥审计体系作用,获得了广泛开展和培养人才的双重审计效应。 (二)外资审计取得成效的原因 突出了“六个坚持”。一是坚持审计公证和审计监督职能并重;二是坚持审计报告内外合一,如实披露;三是坚持立足国情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率先推进了审计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四是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五是坚持财务审计和效益评价相结合;六是坚持重点外资直接投资企业审计与专题审计调查相结合。 (三)外资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是审计目标定位较为微观。 二是审计范围与覆盖面窄,审计盲点多;审计规模小,审计潜力大,任重而道远。 三是审计风险高。原因在于:经营风险高,它包括法律风险、内控风险、外汇风险、政策调整风险、用工风险等;管理风险高,境外投资企业具有地域广、距离远、门类多的特点,加之缺少境外投资管理经验,规章制度往往是三边工程,边实践、边制定、边完善;审计程序不够规范、审计质量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