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明电影院与近代上海社会文化

作者简介:
姚霏,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卢荣艳,上海滩杂志社记者、编辑。上海 200234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创建于1928年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以好莱坞电影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建筑装饰,迎合并引领上海民众推崇西方娱乐方式和文化,带动电影院成为近代上海摩登生活的文化地标。以大光明为代表的电影院,并非仅仅彰显娱乐功能。事实上,近代电影院显示出超越电影放映场所的多元功能。作为“影片—影院—社会”这一信息传播链的中间环节,大光明电影院通过对好莱坞文化的传播刺激着上海社会对好菜坞元素的消费和再生产;同时,近代上海社会的民族主义、族群意识甚至政治风云也影响人们对电影的评价和对影院空间的态度。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3 年 06 期

字号:

      在近代中国,看电影不仅是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也代表了对新的文化类型和新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与认同。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上海门径》中写道:

      电影本是外国的一种玩艺。自从流入中国以后,因电影非但是娱乐品,并且具有艺术上的真义,辅助社会教育的利器,所以智识阶级中人首先欢迎。时至今日,电影在国内的势力日渐膨胀,现在一般仕女,对于电影都有相当认识了,所以“看电影”算是一句摩登的口号。学校中的青年男女固如此,便是老年翁姑也都光顾电影院。所以近年来国产电影业未见勃兴,但电影院合着大众的需要,先后成立的不下二十余所,其势蒸蒸,大有傲视舞台,打倒游艺场的气概。①

      集娱乐、文化、社会教育特征于一身的电影院,日益成为超越电影放映场所的多元空间,在近代中国都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作为“影片—影院—社会”这一信息传播链的中间环节,观影空间的特质往往被对影片本身的关注所遮蔽。②本文以近代著名电影院——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为中心,③在器物研究、制度研究之外加入文化维度,通过企业内部档案、各类报刊、海报宣传册、口述访谈等史料,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探究影院这一特殊公共空间的生成发展及其与近代都市生活、文化变迁、社会生态之间的互动。④

      一、大光明与近代上海娱乐生活的摩登化

      据现有资料记载,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是在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⑤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建成第一家电影专门放映场所——虹口活动影戏园。⑥1934年的一项统计显示,世界上影院最多的城市中,美国占据5个,分别为纽约400家、洛杉矶125家、底特律75家、芝加哥75家、旧金山50家;英国伦敦275家;法国巴黎40家;上海的影院数量超过旧金山和巴黎,达到53家。⑦近代上海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占有重要席位。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随着好莱坞影片席卷全球,上海掀起一轮影院建设的高潮。1928年至1932年的五年内,上海开设了28家电影院。日后著名的光陆、大光明、南京、新光、兰心、国泰等都开设于这一时期。⑧1928年,潮州商人高永清(又名高勇醒)耗资20万元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4亩多土地上兴建影院,并以Grand Theatre之名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时任戏院广告部主任的《申报》副刊主编周瘦鹃以“大光明”名之,时称“大光明影戏院”。后因“不怕死”事件影响,于1931年9月宣告停业。⑨大光明影戏院歇业后,有“华南影戏大王”之称的美籍华人卢根⑩与美资联合收购大光明产业,并邀请沪上知名的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Ladislaus E.Hudec)(11)重建大光明。新大光明外观为横竖线交叉构图形式,乳黄色墙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达16米的方形玻璃灯塔,装有3座500瓦发射灯,彻夜通明。六重双扇大门竖立在影院入口,12片鲜少在建筑上使用的琥珀色透明玻璃镶嵌在铬制窗框中,十分美观。进入大堂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侧宽25米镶嵌了黑色大理石的扶梯和由绿色砖石、黑色大理石贴面而成的墙壁;沿石阶而上,五根黑色大理石圆柱矗立大厅,鹅黄色的天花板上镶嵌着淡金色的精灰。(12)诚如卢根之子卢志强回忆,新大光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富丽堂皇”。(13)和这一时期上海其他知名影院常以古典建筑风格示人不同,新大光明是邬达克向现代派建筑风格转变的第一部作品,在造型、立面以及内部功能处理上,一反复古样式的繁琐,表现出装饰艺术与现代主义的特征。(14)

      新大光明建成后,卢根耗资25万银元引进美国制造的最新实音式有声电影放映机,“发音纯粹,绝无杂声”。(15)墙面上还配有进口吸音板,场内上下地坪有木屑可吸音,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安静舒适的观影空间。同时,新大光明还对光线作了科学处理。观众踏进影院后,建筑外部黄色的玻璃灯箱有过滤光线的作用,再踏进黑暗的放映场,就不会有不适感。(16)场内的电灯都隐蔽在转角处,除太平门上的灯光为直射之外,其他光线不会阻碍观众的视线。新大光明有1961个座位,居上海影院之首。这些座位“柔软舒适,排列审慎,视线集中,声浪普及”,(17)设计得非常合理。为使观众在酷暑时节有舒适愉快的观影体验,新大光明更花费30万银元从美国购买了离心式冷气机,保证影院内空气冷暖适宜、干湿均匀,这在绝大部分电影院还采用电风扇降温的年代,堪称沪上一流。

      无论是“影戏院时期”还是“大戏院时期”,大光明以其开业较早、位置优越、设备领先等因素,带领沪上影院业开启了一段繁荣时期。(18)另一方面,诚如李欧梵所说,装饰艺术和摩天大楼的结合所形成的城市建筑审美,与城市的现代性相关,以“享受生活”为特色,表现在“色彩、高度、装饰或三者合一上”。这种建筑风格意味着财富和奢华,更重要的是传播了一种向西方现代文明看齐的新生活方式。(19)1933年6月14日,被媒体誉为可以与“欧洲美洲各国第一等的戏院,互相伯仲,无分轩轾”的大光明大戏院建成开业,宣告上海娱乐新时代的到来。(20)

      近代上海娱乐方式的变迁与上海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开埠以前,沪上城乡居民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居民一样,热衷于逛庙会、听说书、泡茶馆等传统娱乐活动。租界开辟后,外侨将西式的娱乐空间和娱乐方式植入上海。1933年1月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上海的娱乐场所共计207处,其中跳舞场39处、电影院37处、书场22处、弹子房14处、地方戏院20处、京戏院3处、票房29处、公园6处、运动场8处、高尔夫球场7处、游戏场5处、话剧场2处、其他占15处。(21)跳舞场、电影院等西式娱乐空间已经超越传统戏院和书场,成为影响都市生活、传播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国时期,上海是好莱坞电影在华的主要市场。从1920年代起,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④均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几乎垄断了上海的西片首轮影院。(22)叶宇研究《申报》的电影广告,对1930年代的上海电影院作过统计。据他的研究,1930年代的上海,放映好莱坞影片的影院明显多于放映中国影片的影院,且这些影院的地理位置更优越、设施更先进、对都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影响更大。(23)老大光明建立之初,便拥有米高梅影片在上海的首映权;重建后的大光明又与好莱坞八大公司签订承租合同。(24)根据“大光明电影院内部档案”《大光明电影院史略》和《申报》刊登的大光明电影广告可知,自新大光明1933年开业至日本1943年禁止好莱坞影片在华播映,大光明放映的主要为好莱坞影片,在西片首轮影院中独占鳌头,并且在档期上与好莱坞几乎同步,满足了观众先睹为快的急切心情。诸如《一夜风流》、《翡翠谷》、《左拉传》、《大饭店》、《歌舞大王齐格菲》等奥斯卡最佳影片,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基督山伯爵》、《双城记》、《钟楼怪人》、《仲夏夜之梦》、《王子与乞丐》等都曾在大光明的银屏上大放光彩。除此之外,秀兰·邓波儿(Shirley Temple)的歌舞片、卓别林(Charles Chaplin)的喜剧片、《佐罗》系列电影等都是大光明票房的保证。(26)国产片只有以插映方式播放的《红羊豪侠传》(27)和《天伦》、(28)《密电码》、《貂蝉》。优质的片源,豪华的影院,奠定大光明在上海电影界的重要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