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

——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态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浦江,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女真人在推翻契丹王朝之后,仍长期保留辽上京的旧称,而作为一国之都的金上京会宁府,却一直被称为“御寨”,直至建国20多年后才有京师名号和州府名称,以致后人往往将辽上京与金上京混为一谈。金初的“御寨”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国都,都城的政治功能相当弱化,由于缺乏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没有一元化的政治体制,再加上四时迁徙的捺钵遗俗,注定了女真式“御寨”无法发挥汉式国都的重要作用。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是女真政权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政治生态。如果换一种眼光去看待北方民族政权,要理解这段历史也许并不困难。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13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关于金源一朝的国都问题,人们习知的常识是,自太祖至熙宗时代,定都上京会宁府,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迁都中都大兴府,宣宗贞祐二年(1214)迁都南京开封府。不过,辽金史研究者大抵都知道一个不寻常的史实:金朝前期的都城会宁府直至熙宗天眷元年(1138)才建号上京;同时,女真人在推翻契丹王朝之后,仍长期保留辽上京的旧称。自宋元以来,人们对金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子)始终存在着许多误解,就是由于金朝初叶国都问题的特殊性而造成的。这应该是金代政治史上一个很惹眼的问题,但令人诧异的是,这么一个明摆着的疑点,居然至今尚未引起金史研究者的关注。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是女真政权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一种特殊政治生态,值得我们做一番深入探讨。

      一、没有京师名号的“都城”

      会宁府何时被确定为金朝国都,史无明文,这个问题下文再予讨论。至于会宁府建号上京一事,见于《金史·熙宗纪》:天眷元年八月,“以京师为上京,府曰会宁,旧上京为北京”。《地理志》“上京路下”也有“天眷元年号上京”、“天眷元年,置上京留守司”的记载;“北京路临潢府下”则说:“地名西楼,辽为上京,国初因称之,天眷元年改为北京。”①可见在会宁府建号上京的同时,将原来的辽上京临潢府改为北京,《地理志》与《熙宗纪》的记载是完全吻合的。②

      但在宋代文献中,此事系年有所不同。张汇《金虏节要》曰:“(完颜)亶立,置三省六部,改易官制。升所居曰会宁府,建为上京。”③据陈振孙说,张汇“宣和中随父官保州,陷金十五年,至绍兴十年归朝”,④因此《金虏节要》的上述记载很可能是宋代文献中有关此事的最初史源。张汇并未明确说明会宁府何时始建上京之号,《三朝北盟会编》把这段引文置于绍兴五年,是因为金熙宗即位于是年的缘故,而后人遂滋误解,故《中兴小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均将此事系于绍兴五年,⑤元人抄撮宋代文献而纂成的伪书《大金国志》,亦将此事系于天会十三年(1135)。⑥

      会宁府天眷元年建号上京一事,虽然《金史》中已有十分确凿的记载,但仍有学者持不同意见。朱国忱注意到,《大金国志》卷2《太祖武元皇帝下》有这样一条史料:“天辅六年春,升皇帝寨曰会宁府,建为上京,其辽之上京改作北京。”且《金史·太祖纪》及《太宗纪》都有称会宁府为上京的例子。遂由此得出结论说,早在太祖天辅六年(1122),会宁府已有上京之号;在天眷元年改辽上京为北京之前,金上京与辽上京可能同时并存不悖。⑦这种意见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首先,《大金国志》是一部为学界公认的伪书,其中不乏篡改史料、混淆史实之处。⑨即如会宁府建号上京的时间,如上所述,此书还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卷9《熙宗孝成皇帝一》在天会十三年下说:“升所居曰会宁府,建为上京,仍改官制。”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此条下有馆臣按语:“金之建上京、定官制实在天眷元年,此书一书于天辅七(六)年,又书于天会十三年,重复舛误。”⑨可见此书的记载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其次,《金史·太祖纪》和《太宗纪》称会宁府为上京,应属史臣追叙之语。元修《金史》的基本史料来源是金朝实录,而《太祖实录》和《太宗实录》分别成书于皇统八年(1148)及大定七年(1167),⑩均在天眷元年建号上京以后,若修实录时将会宁府追记为上京,那是完全有可能的。许子荣曾对《金史》纪、志、传中所见“上京”进行过逐条辨析,指出天眷元年以前所称上京既有指辽上京者,也有指金上京者,后者均为史臣追叙之辞。(11)其说有理有据。

      既然会宁府晚至熙宗天眷元年才建号上京,那么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会宁府究竟是什么时候被确定为金朝国都的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应该知道会宁府创设于何时。《金史·地理志》述及会宁府沿革时说:“初为会宁州,太宗以建都,升为府。”据此,会宁州似乎得名于太祖之时,太宗建都,改州为府。不过这一记载在金代文献中几乎找不到旁证,其真实性值得怀疑。施国祁对“会宁”之取义有一个推测:“按二字当取天会、宁江之义。”(12)若按这种说法,会宁州(府)之得名不应早于太宗天会元年。宋代文献中有一则材料颇能说明问题,宣和七年(1125)许亢宗使金贺登位,由其随员钟邦直执笔的《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谈到此行行程时说:“起自白沟契丹旧界,止于虏廷冒离纳钵,三千一百二十里,计三十九程。”(13)书中逐日记录每日起止行程,对于此行的目的地,或称“虏廷”,或称“纳钵”,或称“皇城”等等,绝无“会宁”之称。这说明许亢宗宣和七年使金时,尚无会宁州或会宁府之名。

      但笔者在金人王成棣的《青宫译语》中发现了一段值得注意的记载:天会五年五月二十二日,“抵会宁头铺。上京在望,众情忻然。二十三日,抵上京,仍宿毳帐”。(14)王成棣一名王昌远,当系辽朝“汉儿”。天会五年三月二十八日至五月二十三日,他作为金军中的一名译员,跟随珍珠大王设野马押送宋高宗生母韦后等一行,从汴京前往金上京。《青宫译语》便是他此行留下的一部行程闻见录。(15)

      那么,为何在天会五年成书的《青宫译语》中,会出现上京、会宁头铺之类的地名呢?这就需要谈谈此书的来历。今本《青宫译语》出自《靖康稗史》,《靖康稗史》为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题名耐庵者所编,卷首的耐庵序交代了它的来历:

      《开封府状》、《南征录汇》、《宋俘记》、《青宫译语》、《呻吟语》各一卷,封题“《同愤录》下帙,甲申重午碓庵订”十二字,藏临安顾氏已三世。甲申当是隆兴二年。上册已佚,確庵姓氏亦无考。……上帙当是靖康元年闰月前事,补以《宣和奉使录》、《甕中人语》各一卷,靖康祸乱始末备已。咸淳丁卯耐庵书。(16)

      根据这篇序文,我们知道《青宫译语》是经確庵、耐庵两位佚名的宋人先后编订,收入《同愤录》和《靖康稗史》,才得以保存至今,至于这部金人著作是如何传入南宋的,则已无从考证。今本《青宫译语》书名下题有“节本”二字,说明此书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之手做过某些加工,显然已非原貌。书中上京、会宁头铺等地名,可能就是由后人追改的。会宁头铺等驿铺驿程,可信的记载最早见于洪皓《松漠记闻》卷下,而《松漠记闻》之成书已经是天眷元年以后的事情。《青宫译语》一书中出现的会宁头铺,并不能证明天会五年已有会宁州或会宁府之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