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图互文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全国(1974-),男,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文学基础理论,江西 九江 332005

原文出处: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诗画关系是语-图互文研究的出发点之一,语-图关系是中西艺术史上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重要问题。文学与图像之间关系产生的基础是“象”,文学中的“象”是语象,具有意与象合的特点,文字符号与语象之间处于不同的层次。而图像中的“象”则是与线条、颜色等符号处于同一个层次,这就使它们在表意时产生不同的方式,即文学是通过语象表意,图像艺术则依赖于自身。语象和图像都具有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意义的功能,在意义的呈现上,体现出互喻的实质;语象和图像又都可以深化或提示对方表达不足的方面,从而形成互提的实质。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3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J 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80(2013)01-0085-(05)

      一、语-图互文与中国诗画关系

      在文学理论领域,语言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颇具当代色彩的问题。中西方古老的诗画关系,可以说是语言与图像之间悠久关系的写照之一。同时,随着传媒时代文学的传媒化和图像化的倾向,语言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当代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两者之间的互文研究则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领域,“所谓‘语-图’互文研究,就是将语言和图像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本,研究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普遍模式。”[1]因此,研究语言与图像之间的互文关系不仅具有历史的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诉求,对于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各种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艺术的本质和文学的本质都是必要的。

      如果说诗画关系是语言与图像关系的历史化写照,那么中西方的诗画关系研究无疑是语-图互文研究的起点之一,检视历史上的这些观点,无疑对当代语-图互文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两个重要的艺术门类,不论中国还是西方,诗与画之间的关系都是各自文艺史上重要的理论命题。”[2]

      在中国,语图关系的出发点之一在于诗画关系,从诗画关系的发展来看,主要可以分为诗画艺术地位孰高孰低的比较时期、诗画同位以及诗画一体这样三个时期。比较诗画艺术地位的孰高孰低的问题主要是在西晋以前。孔子曾经间接地提到了诗与画的关系,在《论语·八佾》中,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与子夏的这段话,很显然涉及了诗歌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但是对于两者的地位并无谈及。国内有学者依据这段话,以及《论语·泰伯》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表述,认为孔子把诗歌看得比绘画高,这个理由很显然并不充分。认为诗的价值要高于绘画的价值的,表述最为清晰的是东汉王充。学者们一般用王充《论衡·别通篇》里的一段话来分析王充关于诗画价值的论述,“置之空壁,形容俱存,人不激劝者,不见言行也。”王充在这里很明确地说明,绘画只能展示出事物的形象,而对于言行和思想则无多少表现。从他的这种看法,不难发现,他所持的是诗的价值要高于绘画的观点。

      真正把诗和画放于同等位置来看的,则是到了西晋时期。之所以能把两者放于同等位置,主要在于人们开始对于诗与画不同的作用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对绘画的作用有了正确的认识。如陆机就认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刘勰认为“绘事图色,文辞尽情”,这种认识就是分别认识到了诗与画的不同表现方式与作用,对于其艺术功能作出了公允的评价。

      自晋以后人们对于诗与画的关系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主要是认识到了诗与画之间存在互文关系。这种互文关系表现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从诗出发来绘画,另一个是从绘画出发来作诗,并在讨论其中一方时往往用另一方来进行解释。“首先用诗作画的,就是后汉的刘褒,他画了《诗经》的《北风诗》与《云汉诗》,并具有冷热的感觉。”“以诗作画,并将诗画合编一书刊刻出版的自明代开始,新安汪氏刊的《诗余画谱》,是我国最早刊印的一部这方面的专著。”[3]而为画题诗,则是诗人从画中产生了诗意而做诗。中国古代文人为画扇、画屏做诗早在六朝诗就出现了,并在杜甫那里光大。宋代文人画兴起后,题画诗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题画诗一方面使画中的情景得到更好的表达,另一方面,也使画所表达的内在意义得到阐发。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人们对于诗与画的关系认识就更加深刻了,如北宋的孔武仲在《宗伯集卷一·东坡居士画怪石赋》中就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不过最能体现并启发人们对于诗画艺术规律之间关系的,最后还是要回到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他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后人们对于诗画关系的认识大多在这一层面,并遵循其道。如明代恽向论画山水时就说,“诗文以意为主,而气附之,惟画亦云。无论大小尺幅,皆有一意,故论诗者以意逆志,而看画者以意寻意。”(陈夔麟《宝迂阁书画录》)。清代原济在《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跋画》中也作了相应的论述,“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可拟李而后作诗。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则诗不是便生吞生剥而后成画。”与此同时,明代及明代以后除了诗与画之间关系问题的探讨外,小说戏曲插图、连环画等语言和图画同时呈现的艺术形式也出现了。

      不过总的来说,无论是晋代以后诗中画,还是画中诗,还是晋以前的关于诗画之间地位的讨论,都基本上是对诗画之间所存在的艺术现象的描述,对于其深层的关系并没有进行分析。不过这也从一个客观的层面上表明,在中国,诗画互文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认识到诗画之间的关系,无疑对于我们认识语图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语-图互文与西方诗画关系

      在西方,人们很早就对图像有所认识,并用美的观点来分析。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4]。赫拉克利特认为,“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相。”[5]很显然,在古代西方,人们对绘画的作用的认识是十分清楚的。而把绘画、诗歌与其它艺术形式之间关系放于同一高度,并进行明确表述的,则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在与弟子亚理斯提普斯的对话中说明了绘画的作用,绘画可以表现出入的心境、神色、气质、心理和情感。同时他也指出,“图画和雕刻都经过视觉产生快感,而美的声音,各种音乐,诗文和故事也产生类似的快感”。苏格拉底从美的效果上论述了绘画与诗歌及其它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从美的效果的类似快感出发,认为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艺术功能相似,这也就间接说明了绘画与诗歌在艺术地位上是相同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