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理性消解科技理性:大众传媒如何建构环境风险话语 李艳红(中山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3.22~33 2009年的番禺反垃圾焚烧事件曾经引起传播学者的高度关注,在相关争议中,最核心的是关于风险的论述。抗争者最初质疑垃圾焚烧站会导致健康风险,其中最主要就是垃圾焚烧会释放致癌物质二恶英,因而不宜选址人口密集的聚居区。针对这一关于风险的质疑和挑战,番禺区和广州市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承建垃圾焚烧的企业及其技术专家首先诉诸的就是科技理性,向公众声称“无风险”。例如,被采访的番禺区市政园林局负责人在受到质疑时回应:“大石焚烧发电厂的二恶英排放标准为0.1ng/Nm3的欧盟2000标准,领先国家标准十倍。” 针对政府和承建方在科技专业话语框架下发表的“安全声称”,传媒人认识到,仅仅从对风险的科学定义上来争夺对于风险的定义是不够且难以取得主动地位的。因此,在这一由化学和技术术语引导的讨论之外大众媒体又开启了一个新的论述窗口——由程序正义、公众参与等制度社会术语构成的讨论。他们在追问风险的同时也追问关于垃圾焚烧站选址及其决策过程是否符合程序正义。由此,媒体把一个科学问题转换成了一个公共决策问题。同时,在大众媒体对前环卫局长吕志毅和垃圾焚烧利益集团存在密切关联的消息披露后,报道转向新的“利益框架”。与程序正义和民主框架相似,利益框架也是今天中国媒体处理公共事务报道的基本方式。 大众传媒并没有与政府的“无风险”话语和科技理性话语直接交锋,而是通过框架转换,实现了对科技理性话语的消解,把技术问题转换为政治问题和道德问题。在当下中国的制度背景下,其基本的话语逻辑就是:如果有关风险生产的决策以及关于风险的界定是在这样一个不符合正义要求的,充满利益纠葛的制度背景下做出的,那其决策和界定势必不可信。 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重要的或是有趣的? ——兼议央视《新闻联播》“假日调查:你幸福吗?” 陆晔,胡吉(复旦大学)/《新闻记者》,2012.11.14~19 重要的或是有趣的?以此来观照2012年十一长假期间《新闻联播》“假日调查:你幸福吗?”不可否认,这一内容是相当有趣的,尤其是那些被网友戏称为“神回复”的“无厘头”内容,竟然出现在多年来总是板着面孔、端庄有余的《新闻联播》里。但,它是重要的吗?或者,它的重要性与国家电视台最重要时段新闻栏目的地位相称吗?新浪微博上对其的评价主要呈两极趋势:反对者认为该节目虚伪造作、主题先行、空洞无物,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称:“与其寻找幸福的答案,不如关注权利与机遇的公平”;而支持者认为其表达了一种真诚的态度。 从《新闻联播》“变脸”的角度看,这样软性、粗粝、直接,甚至无厘头的表达,的确很有象征意义,甚至可以被视为一种打破僵化报道框架和思维定势的解放力量,但从整体看,类似这样用镜头展示老百姓心声的内容也只是个例。在“假日调查:你幸福吗?”播出期间,每一期《新闻联播》的主体内容,仍是党政领导人活动和讴歌式的主题报道。即便这个小板块将镜头对准百姓,但画面原生态的丰富内涵,也被开篇语和编后语的老套、陈腐遮蔽了。 近年来,不少以民生新闻见长的地方电视新闻栏目,早已经不满足于高收视率掩盖下那种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状况的琐碎化、碎片化的新闻表达局限,力求更多地通过严肃新闻报道促进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在这样的媒介竞争环境下,“假日调查:你幸福吗?”特别策划,仍满足于琐屑、碎片的所谓“原生态”,即便是有趣和令观众感到亲切、有好感,从严肃新闻报道的角度看也不免令人遗憾,它无法弥补《新闻联播》整体上硬新闻不足和对硬新闻重要性凸显不够的硬伤。 国外机构和组织借助新浪微博对华传播的样态探析 吴小坤,李佳运(上海大学,上海电视台)/《对外传播》,2012.11.47~49 近两年,来自海外的机构、个人用户群体快速进驻我国新浪微博,形成国际传播中的一个新现象。旅游局是最早一批进入新浪微博的国外公共组织及政府机构的类型,相较其他机构和组织微博,商业嗅觉更敏锐。从新浪微博上国外旅游局的官方微博可以看到,粉丝数超过5万的国外旅游局共有11个。 在“国家营销”、“城市营销”理念受到广泛关注的背景下,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都与其政治、文化形态息息相关。对一个国家或城市进行定位和良好品牌形象的输出,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带动经济发展。随着微博成为一个日渐成熟的营销平台,这些旅游局和大使馆的官方微博的行为特征也开始体现出更加专业化的运营理念。比如,英国旅游局微博中出现最多的是:“英国”、“伦敦”、“英国人”、“历史”、“哈利波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色在国外旅游局的官方微博中表现鲜明。可以看到,这些微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旅游业,而是上升到了地方文化整体输出的高度,它们正在通过微博平台,向我国公众传递文化价值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