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新闻工作常规指的是一套有关“新闻如何做”的习惯性工作方式,是新闻组织在日常工作中发展出来的模式化、常规化、重复进行的惯性实践形式(Perrow,1967; Tuchman,1973; Tuchman,1978/麻争旗等译,2008; Fishman,1980; Shoemaker,1991/张咏华译,2007)。新闻工作常规包含甚广,既包括媒介组织的一整套日常工作规程,也包括微观层面上从业者个体的重复性的新闻采制规范,后者也叫报道常规,指采编人员发现、判断、采访和写作新闻等具体内容。对于新闻组织来说,常规确保其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新闻制作,保障组织运作的有序性和稳定性;对于新闻从业者个人来说,常规赋予他们一套既定的观念和程序以快速认识、分类和理解新闻事件,更有条理地处理与消息来源的交往关系。(潘忠党,1997)媒体内部通过各种规训手段(如日常采编流程、业务培训、晋级和奖惩体系、薪酬体系等),使从业者不断内化和重复这些做法,从而使新闻生产呈现出稳定和较为一致的样貌。 新闻报道常规是我们考察传媒状况的落脚点。新闻传播的变迁必然反映在新闻常规的变化上,传媒制度也必须贯彻于编辑部的日常运作中,鲜活地体现在新闻人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中。因此,报道常规是我们描绘和理解传媒现状时必须把握的实然存在。从理论上看,新闻社会学的三个研究路径——制度分析、组织分析和文本分析——都绕不开对于新闻常规的考察,否则就失去了判断的依凭。所以,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认识到,传统的“政治-经济”分析和制度分析,无法使改革主体的新闻实践活动与由其构成的体制变化过程形成有效勾连。(潘忠党,1997,63)而新闻报道常规恰是这样一种能从中探究宏观结构“真相”的微观实践。 将新闻报道常规作为独立的对象来研究的学术作品不多。多数涉及到报道常规的研究,是针对特定新闻文本的内容分析,揭示其中的写作常规(夏倩芳、张明新,2007;姜红、许众超,2008;王毓莉,2009;李东晓,2010);只有少数研究对新闻产制过程中的常规进行了描述(陆晔,2003;洪兵,2004;田中初,2005;张志安,2006;王毓莉,2012),然而多聚焦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上,这些媒体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使这些研究不足以概括我国媒体的一般状貌。况且,我国的媒体在市场化程度、管控方式上也有不同,导致各自的新闻报道常规也可能会有差异。 本研究通过对全国媒体人的问卷调查,试图描摹媒介中普遍通行的报道常规。本研究聚焦在社会冲突性议题的报道常规,这里所指的“社会冲突”是依达伦道夫的界定,指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争夺、竞争、争执和紧张的状态(Dahrendorf,1990/林荣远译,2000)。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冲突频发的转型时期,该类议题的报道具有最大的政治风险,报道方式集中地反映了传媒管理的特色以及媒体的行动策略。考察该类议题的报道常规,使我们有可能管窥各种力量在传播权力上的争夺,也有助于对公众在传统媒体上的利益表达格局做直接观察。本文还希望发现机关报(台)与市场化媒体在此方面是否有异同,并阐释其中的运作逻辑和意涵。 二、作为“共同知识”的新闻报道常规 人们的日常社会行动具有例行化和重复化的普遍特征,吉登斯(Giddens)概括为“常规或例行化行动”(routine action)。他认为,“常规”的形成来自于人们对本体安全的追求。为避免焦虑和孤立,社会行动者在实践中会时时提醒自己的行动避免偏离惯常轨道,从而做出常规性的行动,(Giddens,1984/李康、李猛译,1998)获得在秩序之中的安全感。“常规化”对于人类活动非常重要,它使人们的互动可以预期,使社会生活有序化、可控制。这种常规化的行动是人们受头脑中的“共同知识”指挥的结果。所谓常规,也就是这种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下来而储存在个人身上的“共同知识”,它使人们的行为呈现出快速反应、不假思索和习以为常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常规”与布尔迪厄(Bourdieu)的“惯习”(habitus)概念有相通之处。按照布氏的看法,人们的社会行动依惯习而为,而“惯习”这种被积淀下来的实践知识,又因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使行为呈现出可预期的类似性,这使得表面上看似自由的个体性的行为实是一种他所谓的“被结构化了的结构”(structured structures)(Bourdieu,1980/蒋梓骅译,2003)。这是“常规”的结构性面向,社会环境正是经由个体或组织的不断重复行为而被再生产出来的。吉登斯(1984)所谓的“外在性的内在化”(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ity)也是这个意思。这里必须注意的是,个体主动地参与了常规的形成,而常规一旦形成,便容易形成组织惰性,对个体有着强制性。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的创新因素和阻碍因素皆可以由此观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