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

作 者:
蒋斌 

作者简介:
蒋兵 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原文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研究
复印期号:1997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问题,是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热门课题。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提出并探讨了这个问题。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的思想,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经典论述。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集探索中国革命真理与谋求中国人民解放的双重任务于一身,更是深切体会到这个问题的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而把坚持这种统一贯彻到自己的全部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活动中。

      一、“为什么人”与“如何为人”的统一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和“如何为人”的问题。他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从文艺的领域来说,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他接着说:“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2 〕即解决“如何为人”的问题。在这里,毛泽东以通俗的语言,鲜明地提出并表述了真理观与价值观统一的思想。当然,毛泽东并不是在此时、也不是仅仅在文艺的领域内才提出和强调这个问题。实际上,从他早期在思想上转向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转向无产阶级的时候起,他就在探索中国革命发展规律和中国人民解放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并不断地去积极探索和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早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开篇就强调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3 〕这句话表明他从一开始就明确意识到了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对于中国革命的致关重要性。他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的具体分析,阐明“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以及中产阶级“可能是我们的朋友”〔4〕。 这是他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社会主体即“人民”概念的基本界定。以后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更明确提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5〕

      毛泽东对“人民”概念的界定,首先是基于一种在政治上划清敌我的价值判断,但这种价值判断又不是一种纯粹主观上的好恶,而是以对当时中国社会以及中国革命的性质的正确认识为依据,以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对待革命的态度的科学分析为基础的。在毛泽东看来,看一个人或一个阶级是不是属于“人民”的范畴,是不是“朋友”,是好朋友还是一般朋友,主要看他(它)的经济地位与中国革命所要推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决定的对中国革命所抱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政治上都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因而都有革命的要求,因此从总体上说,他们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我们的“朋友”。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本身的经济状况不同,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矛盾的程度不同,因而在革命的坚决性、坚定性上也有所差别。毛泽东在具体地、历史的分析这种差别的基础上提出,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6〕;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民族资产阶级则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成为我们的朋友。由此可见,毛泽东的“人民”概念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层次的,它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革命的原则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统一,体现了价值选择与事实判断的统一。

      解决了什么是“人民”、谁是“朋友”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也就同时解决了。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是要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为少数人利益服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个任务与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相一致的;而且,无产阶级政党要完成这个任务,单靠一党或一个阶级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个“主体”的力量,而要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7〕由此毛泽东明确强调, 我们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8〕; “我们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9〕。

      当然,毛泽东并不满足于一般地提出“为人民”的口号,而是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加以具体化。

      首先,他强调“为人民”要把人民群众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与眼前的、切身的利益结合起来。人民群众不会自发地了解我们党的革命主张是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的。要使他们了解这一点,光提口号、光靠宣传是不够的。而要通过“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这样,才能“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最高任务,……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10〕

      其次,他从“人民”内部各个阶级在利益上和革命作用上的差别和统一着眼,阐明无产阶级政党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既要有主次之分,又要体现最大的广泛性。他指出,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工人和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和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因此,我们党的路线和政策首先是以工农的利益为基点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未来的人民共和国也“应当首先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利益”〔11〕。但另一方面,中国革命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因此,我们不仅要代表工农的利益,而且还要充分照顾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未来的“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势力的各阶层人民的利益的。人民共和国的政府以工农为主体,同时容纳其他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势力的阶级。”〔12〕他在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力量的总体分析中,更加明确地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任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到这些阶级的利益,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13〕毛泽东的这个思想十分重要,这是他清醒把握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正确理解党在民主革命中与其他阶级的关系,从而制定正确的革命政策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