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论中国封建社会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研究
复印期号:199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毛泽东深入地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揭示其在中国史上的地位、起迄时间、基本制度、主要矛盾与发展前途;又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的剖析,阐明其政治、军事特点和阶级关系状况;还扬弃中国传统文化,除了概述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又就具体著作论述在文学、史学与哲学上的成就,毛泽东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学说,关及中国现代史的不少方面,是一份重要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封建社会 基本制度 阶级斗争 文化

      毛泽东喜爱读史,对历史饶有兴趣。无论在中流击水的学生时代、戎马倥偬的战争年头、规划建设的和平年间,他都广读史书,思索往事,认真探索,从中吸取营养,用于指导革命和建设。为着更好地理解现时的中国,他深入地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其成果,不仅有大量读史笔记,还间或见于论著、报告、批示、书信、发言和谈话。学习与总结这份遗产,对于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理解以往的革命和建设、理解延安时期以来的中国新史学、理解毛泽东本人的思想、性格与行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

      毛泽东在长期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对其所研究的对象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

      首先,毛泽东指出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在他看来,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规律性。这个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开端,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封建社会只是其中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因发展迟缓而历时长久,延续了3000年左右。他说:“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其政治是封建的政治,其经济是封建的经济。而为这种政治和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封建的文化。”〔1 〕这个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3000年左右。”〔2〕自1840 年上溯3000年,为公元前12世纪,正当殷周之际。他在30年代以西周为封建社会起始的观点,到1973年发生了变化:“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为界”。〔3〕也就是以战国起始的公元前475年,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从这一年到鸦片战争的1840年,经历了2300余年,较之其他国家,中国的封建社会在时间长度上是世界第一,以发展形态来说也最为典型。之所以如此漫长,是因为农民在地主阶段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过着极端穷困和落后的生活,这使得中国自从脱离奴隶制度进入封建制度以后的“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4 〕

      其次,毛泽东研究中国封建社会,重在解剖各方面的基本制度。所谓制度,不单是所有制,还有经济领域的其他方面与上层建筑领域各方面。他论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下列五种制度:(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毛泽东研究文献资料,又结合实地考察所得到的材料,他深刻地认识中国封建时代的生产是一种自然经济。封建时代的“农民不但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那时虽有交换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作用。”〔5〕这就是说, 在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然经济。(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毛泽东指出:“封建的统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则很少有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6 〕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形成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封建生产关系。没有土地的农民向地主租佃土地,“用自己的工具去耕种地主、贵族和王室的土地,并将收获的四成、五成、六成、七成甚至八成以上,奉献给地主、贵族和皇室享用。”〔7〕拥有生产工具并耕种地主土地的农民的性质, 在史学界有所争论,一般认为他们不同于中世纪欧洲的农奴,而毛泽东在根据地主对农民有任意打骂,甚至处死的权利,断定“这种农民,实际上还是农奴。”〔8〕(三)、封建贡税与劳役制度。 捐税是国家在经济上存在的表现,贡品和劳役则是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存在的表现。封建政权为着维持其存在,必然要征收贡税、征发劳役。在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即“地主阶级的国家又强迫农民交纳贡税,并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役。”〔9 〕贡税被用于养活统治与镇压农民的官吏和军队,劳役主要被使用于建造作为国家存在的物质附属物:城郭、宫廷、官衙、监狱和享受的园苑。(四)、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和组织形式。毛泽东剖析中国封建政权,认为它是地主阶级用来保护压迫剥削农民的封建制度工具。他说:“保护这种封建剥削制度的权力机关,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国家”〔10〕进而又从国体与政体两方面来加以阐述。在他看来,所谓国体问题,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在中国封建国家中,“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11〕,而农民被缚于封建制度之下,没有人身自由。地主对农民有任意打骂甚至处死的权力,农民是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12〕因此,中国的封建权力权构,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国家”。〔13〕他又认为政体问题,那是指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一定的社会阶级,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组织政权:“如果说,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14〕总之,综合国体与政体,自秦至清的政权是这样一种国家制度:“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处地方分设官职以掌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15〕(五)、宗法制度。中国的宗法制度由原始社会后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西周初完备。它原是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在地主阶级取代领主贵族统治以后,宗法制度仍被采用来巩固他们的社会地位政治权力。它不仅使中国的家庭家族关系具有浓厚的宗法特征,而且在政治制度上长期残存着西周的宗法性质,还对那虚构出来的鬼神系统有所影响。其功能,诚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16〕

      再次,揭示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发展动力。毛泽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生产,其生产关系是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出租给农民并收取田租。农民与地主是封建社会的主要阶级。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成为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这就决定“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17〕农民因忍受不了封建剥削与压迫,多次举行武装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8〕中国封建社会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变化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而经济基础的这种变化又使封建政治与封建文化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19〕在作出上述结论的四年之后,他曾将农民战争与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其他力量相互比较,得出如下结论:“实则我国自周秦以来2000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是农民战争。”〔20〕这表明,他认为封建社会发展的原因有多种,只是与农民战争相比,其他的动力都居于次要的地位。他还认为农民以自己辛勤的劳动,与手工业者一起成为“创造文化的基本阶级。”

      最后,毛泽东论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他认为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社会内部基本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以及作为二者表现的阶级矛盾的发展,推动社会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毛泽东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与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变化,认为中国社会必然要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化:“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然而,这种正常的发展,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所中断。结果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下,中国一步一步地成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毛泽东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位、起迄、制度、主要矛盾、动力和前途的论述,对于中国人民认识西周至鸦片战争的历史,对于历史学家研究这一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起着指导作用。

      二

      毛泽东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时,着重分析其阶级关系与地主阶级内部的关系。

      毛泽东认为社会上的人群分为阶级,社会由既矛盾又统一的各阶级组成。中国封建社会有地主、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等阶级。这些阶级虽同居于一个社会,有其同一的一面,但其主要关系是彼此间的矛盾与斗争,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自周秦至明清的封建政权,都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地主阶级维护他们的利益压迫其他阶级的工具,他们凭藉所掌握的政权,任命官吏组织军队,强迫人民交纳贡税从事劳役,当人民起而反抗时,则以军队镇压并绳之以法。中国封建统治者又使政权与族权、神权、夫权相结合,来控制人民。毛泽东说:“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系统的权力的支配,即(一)由一国、一省、一县以至一乡的国家系统(政权);(二)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族权);(三)由阎罗天子、城隍庙王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以及由玉皇大帝以至各种神怪的神仙系统——总称之为鬼神系统(神权)。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21〕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政权家族化、家族政权化,家族与政权具有相同的构建。政治上的从属奴投关系,被歪曲为温情脉脉的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同时,家族也被赋予部分的政治功能,祠堂具有行施“打屁股”、“沉潭”、“活埋”等肉刑与死刑的权力。家族政治化,更由于在农村“多是一姓一个村,或一姓几个村子。”〔22〕所导致的地域划分家族分布的一致,使得农村“社会组织是普遍地以一姓为单位的家族组织”〔23〕而强化,并在意识上形成浓重的家族观念。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中国封建社会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洋溢着统一之爱、人类之爱,毛泽东说:古代的“许多圣人贤人也爱提倡这个,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他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24〕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与对立,主要存在于地主与农民两大阶级之间。地主与农民两个主要阶级自始至终并存于封建社会,它们相互斗争着,但需要待这两个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双方才能从内部斗争的形式发展成为革命战争。对于农民革命或农民起义,毛泽东不仅论述其共性、一般性、普遍性,还具体地分析了各次起义的个别特殊的方面。他认为农民起义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些朝廷压迫和剥削人民,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25〕这一基本原理体现在他对各次农民起义发生的具体论述中。在谈到秦末农民起义原因时,他曾说过,秦始皇耽于逸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仁义不施,用强权暴力来对待人民。农民对封建剥削与压迫忍无可忍,举行起义,以革命战争反对地主阶级统治。他们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26〕总之,“农村革命是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权力的革命。”〔27〕毛泽东又指出中国农民战争在历史上的意义作用:其一,“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28〕其二,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对各次农民起义的意义作用,他作过更为详细的分析。如对于秦末农民起义,他强调这次战争掀开了我国封建社会中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的序幕,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对于农民革命的失败,除指出其共同的原因为:“只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没有新的阶级的力量,没有新的先进政党,因而这种农民起义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29〕他还分析了各次起义失败的特殊原因。如陈胜、吴广的失败在于二误:其一,功成忘本,脱离本阶级的群众;其二,任用坏人,偏听偏信,脱离了共过患难的干部。”〔30〕又如论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他曾谈到二点,即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和攻占北京后的骄傲。毛泽东在他的著作和谈话中,一再提醒党的干部要以历史上农民革命的失败原因为借鉴,不要重犯这些错误。为此,他在革命胜利前,看重李鼎铭的《永昌演义》和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且决定将后者印成单行本,以此教育干部和人民;在他的晚年,又保护姚雪垠,鼓励和支持姚写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