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再认识

作 者:
李捷 

作者简介:
李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助理、副研究员,北京,100017。

原文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研究
复印期号:199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57年2月27日,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的讲话。以后,几经修改,同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

      这篇重要讲话,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破天荒地把“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引入人们的视野,并把正确区别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提了出来。它的问世,也是继《论十大关系》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及其规律进行探索并不断深化的又一个界碑。

      时光飞逝。从那时到现在,40年过去了。前20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历了许多风雨和曲折,有成功,有喜悦,更有惨痛的教训。后20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终于步入辉煌,迎来了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其中也有困惑,有教训,但成功远远大于困惑和教训。在这不寻常的40年间,毛泽东的《正处》讲话,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它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的存在及其生命力,也绝不是偶然的。

      如今,我们这些处在世纪之交的人们,回首世纪中叶发生的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对它的产生发展,对它的理论意义和理论贡献,以及不可避免的某些局限性,该作出怎样的再认识呢?

      一

      毛泽东酝酿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经历了从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矛盾,到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主持起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以下简称《一论》)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以下简称《再论》)两篇文章,对他的认识逐步深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个过程,从毛泽东主持起草《一论》时算起,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主持起草《一论》起,到波匈事件发生之前,大体从1956年3—9月。在这个阶段,引起毛泽东思考的,一是苏联对斯大林问题的揭露;二是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酝酿形成《论十大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了一些重大的矛盾。这两方面问题结合起来,促使毛泽东注意到社会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矛盾等问题。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闭幕前夕的一次秘密会议上, 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系统地批评了斯大林的错误。毛泽东得知此事,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揭了盖子,破除了苏联、苏共和斯大林一贯正确的迷信,使人解放思想,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社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忧的是捅了漏子,对斯大林这个全局性的历史人物采取了全盘否定的错误态度。

      当时,毛泽东正在听取国务院34个部委和单位的汇报,集中思考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在听汇报的过程中,他逐渐把察觉到的全局性矛盾概括为“十大关系”,即十大矛盾。而苏联对斯大林晚年错误的揭露,为毛泽东统一全党的认识,结合中国自身的社会矛盾实际,吸取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斯大林的一个重要错误,是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其实,列宁早在1920年就指出:“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1〕斯大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直到1952年,才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承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有矛盾,但仍没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否认矛盾,掩盖矛盾,在实践中恰恰导致了肃反扩大化,给苏联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埋下了更深层、更复杂的矛盾。

      毛泽东作为善于驾驭各种错综复杂矛盾的大师,敏锐地看到了斯大林的这一失误,从中吸取了两条重要教训。

      一是吸取了斯大林否认并掩盖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着矛盾。1956年3月,在讨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决定起草《一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否认存在矛盾就是否认唯物辩证法。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斯大林的错误正证明了这一点。有矛盾就有斗争,只不过斗争的性质和形式不同于阶级社会而已。〔2〕随后,在4月5 日发表的《一论》里,对社会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矛盾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4月25日,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具体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十大矛盾,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普遍性是重要的阐发和补充。

      二是指出斯大林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956年9月22日,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斯大林所做的与他所讲的不一样。他说阶级斗争消灭后,国家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对内就失去了效力,只剩下了对外的职能。但他的行动与此相反,在阶级消灭后,仍大捉大杀。客观形势已经发展了,社会已从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这时阶级斗争已经完结,人民已经用和平的方法来保护生产力,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放生产力的时候,但是斯大林在思想上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要继续进行阶级斗争,这就是错误的根源。这番话里包含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后来在《正处》讲话中表述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3〕这个认识和中共八大的提法,是基本一致的。 既然阶级斗争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矛盾,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又是什么呢?《一论》写道:“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不断的矛盾中进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进行着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技术革新和社会制度革新的现象,都将是必然要继续发生的,否则,社会的发展就将停止下来,社会就不可能再前进了。”同年12月29日发表的《再论》又提出:“在基本制度适合需要的情况下,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也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成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某些环节上的缺陷。这种矛盾,虽然不需要用根本性质的变革来解决,仍然需要及时地加以调整。”这里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中,又加上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表述日臻完备。近一个月之后,1957年1月27日, 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里,还把这两对矛盾称作“全面性的问题”,“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

相关文章: